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包括革兰阴性菌感染性休克、革兰阳性菌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心脏压塞引起的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包括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及生物制品过敏性休克、食物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包括外伤致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休克、脑部疾病引起的神经源性休克),不同类型休克由相应原因导致,有各自好发人群及表现机制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1.失血性休克:多因大量失血引起,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大量血液丢失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常见于青壮年因外伤导致的出血,或老年人因消化道溃疡出血等情况,女性在产后大出血也可能引发失血性休克。
2.创伤性休克:由严重创伤引起,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创伤导致的组织损伤、疼痛及出血等因素共同作用,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例如严重的交通事故导致肢体骨折、内脏损伤,从而引发创伤性休克。
二、感染性休克
1.革兰阴性菌感染性休克:常见于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这类细菌释放内毒素,激活机体的炎症反应系统,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心功能抑制等。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在医院内感染革兰阴性菌后易引发感染性休克。
2.革兰阳性菌感染性休克: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感染所致。细菌产生的外毒素等物质引发机体的过度炎症反应,导致休克发生。例如皮肤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血流引起感染性休克,在儿童中如果皮肤卫生不佳,也可能因革兰阳性菌感染引发感染性休克。
三、心源性休克
1.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源性休克: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肌大面积坏死,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常见于有冠心病病史的中老年人,特别是年龄较大、长期吸烟、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易出现心源性休克。
2.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使心脏不能有效收缩和舒张,心输出量骤减。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多见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肌病患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等,心律失常发作时可迅速导致心源性休克。
3.心脏压塞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心包腔内大量积液或积血,压迫心脏,使心脏舒张受限,心输出量减少。常见于外伤导致的心包积血、心脏手术并发症等情况,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外伤患者中若出现心包压塞则易引发心源性休克。
四、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常见于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某些疫苗等药物后。机体对药物产生变态反应,释放大量组胺等活性物质,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支气管痉挛等。多见于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群,在使用易过敏药物时需高度警惕,儿童如果有明确的药物过敏史,使用相关药物更易引发过敏性休克。
2.血清及生物制品过敏性休克:如注射血清、破伤风抗毒素等生物制品后。机体对其中的异性蛋白等成分发生过敏反应,引发休克。有血清及生物制品过敏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老年人如果既往有相关生物制品过敏史,再次使用时风险更高。
3.食物过敏性休克:进食某些食物如海鲜、坚果等后发生过敏反应导致休克。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易发生,儿童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家长需格外注意其饮食,避免接触过敏原引发过敏性休克。
五、神经源性休克
1.外伤致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休克:脊髓损伤后,交感神经功能障碍,血管张力丧失,导致外周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常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导致脊髓损伤的患者,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发生,脊髓损伤后短时间内容易出现神经源性休克。
2.脑部疾病引起的神经源性休克:如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变累及调节血管运动的中枢部位,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多见于有脑部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脑部疾病后更易出现神经源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