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机体受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等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及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症候群,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过敏性、神经源性休克,有相应分类影响因素,临床表现有一般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表现,诊断依据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补充血容量、纠正微循环障碍、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一、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失血、失液等使血容量突然减少引起,常见于外伤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大量呕吐腹泻等情况。
年龄因素:儿童因自身血容量相对较少,在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时病情变化往往更迅速,比如小儿外伤出血后易较快出现休克表现。
生活方式: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可能因身体储备差,更易在发生血容量丢失时陷入休克。
病史: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风险相对更高。
2.感染性休克: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常见于重症肺炎、腹膜炎、胆道感染等严重感染性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发生严重感染进而引发感染性休克,如婴幼儿肺炎较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生活方式:不注意个人卫生、居住环境恶劣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从而诱发感染性休克。
病史:有免疫缺陷病史的人群,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可能性增大。
3.心源性休克: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组综合征,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
年龄因素: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损害心脏功能,增加心源性休克发生几率。
病史: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基础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心源性休克。
4.过敏性休克:人体接触某些变应原后发生的一种急性、全身性速发型变态反应,常见于药物(如青霉素等)、食物(如海鲜等)、昆虫叮咬等引起的过敏反应。
年龄因素:儿童可能因食物过敏等情况引发过敏性休克,且不同年龄段对过敏原的反应可能不同。
生活方式:频繁接触特定过敏原的人群(如对某种花粉过敏且长期处于该环境),发生过敏性休克风险增加。
病史:有明确过敏史的人群,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极易发生过敏性休克。
5.神经源性休克:由于剧烈的神经刺激引起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外周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所致的休克,常见于外伤、脊髓损伤等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情况。
年龄因素:儿童脊髓损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神经源性休克病情可能较严重;老年人因可能存在脊柱退变等情况,发生脊髓损伤后也易出现神经源性休克。
生活方式:从事高风险职业(如高空作业等)者,发生外伤导致神经损伤进而引发神经源性休克的风险较高。
病史:有脊柱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神经源性休克的可能性增加。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患者可出现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绀、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
年龄因素:儿童休克时可能更易出现嗜睡、哭闹不止等不同表现,与成人表现有所差异。
特殊人群:老年人对休克的耐受性相对较差,上述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更密切监测。
2.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表现
脑:可出现神志改变,如昏迷等,儿童可能影响智力发育等。
肾:表现为少尿或无尿,长期肾灌注不足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损伤。
肺: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严重时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三、诊断依据
1.病史:有导致休克的相关病因存在,如外伤、感染、过敏等病史。
2.临床表现:符合上述休克的一般表现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表现。
3.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检查可辅助判断病情,比如感染性休克时血常规常提示白细胞升高等。
四、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针对不同类型休克采取相应措施,如低血容量性休克需止血、补液等;感染性休克需抗感染等。
2.补充血容量:快速补充适量的液体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3.纠正微循环障碍: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改善微循环。
4.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如保护肾功能、肺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