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机体受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其发生发展涉及微循环障碍(包括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微循环衰竭期)、代谢变化(能量代谢障碍、酸碱平衡紊乱)、炎症反应(炎症介质释放)等复杂病理生理过程,各环节相互作用。
一、休克的定义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病因、多发病环节、有多种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综合征。
二、休克的机理
(一)微循环障碍机制
1.缺血缺氧期(休克早期)
当机体受到休克动因(如大出血、大量体液丢失、严重创伤、感染等)作用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外周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引起血管口径明显变小,总外周阻力增高。
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组成)增加显著,使大量毛细血管网关闭,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此期主要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在应激状态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反应可能因发育程度不同而有差异,儿童相对成人可能反应更迅速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此期的血管痉挛可能更难缓解。
2.淤血缺氧期(休克中期)
随着微循环持续缺血缺氧,无氧代谢产物(如乳酸)堆积,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而舒张,而微静脉端由于对酸中毒耐受性较强仍持续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
于是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血液滞留在毛细血管床内,出现灌而少流、灌多于流的情况,组织明显淤血缺氧。这一阶段的发生与局部代谢产物的蓄积、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因素有关,儿童在休克中期可能更容易出现血液黏稠度改变等情况,因为儿童的血液成分和血管弹性等与成人有差异;有血液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在此期淤血缺氧情况更严重。
3.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晚期)
淤滞在微循环内的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血流变慢,酸中毒越来越严重,甚至可出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微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微循环血流停止,不灌不流,组织细胞严重缺氧、坏死,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此期的发生与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等因素相关,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凝血功能相对较弱等因素,在休克晚期更易发生DIC等情况;患有肝脏疾病等影响凝血功能的人群在此期也面临更高的风险。
(二)代谢变化机制
1.能量代谢障碍
休克时组织灌注不足,细胞有氧氧化受阻,ATP生成显著减少,机体能量供应不足。细胞内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水潴留,细胞水肿。不同年龄的细胞代谢能力不同,儿童细胞代谢相对旺盛,在休克时能量代谢障碍可能对细胞功能影响更迅速;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代谢疾病的人群,本身能量代谢就存在一定问题,在休克时能量代谢障碍会更加突出。
2.酸碱平衡紊乱
无氧代谢增强,乳酸生成增多,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休克早期由于过度通气,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但随着病情进展,代谢性酸中毒成为主要问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呼吸调节功能相对较弱,酸碱平衡紊乱的表现可能不太典型;有肺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在休克时酸碱平衡紊乱的纠正可能更加困难。
(三)炎症反应机制
1.炎症介质释放
休克时机体的应激反应会促使多种炎症介质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等。这些炎症介质可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细胞损伤等。不同性别在炎症反应的程度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机制相似;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其炎症反应的基础状态不同,在休克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反应可能更为复杂。
总之,休克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机制的相互作用,了解其机理对于休克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