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分为全身性惊厥、局灶性惊厥及其他特殊类型惊厥。全身性惊厥中,强直阵挛发作常见,发作时全身骨骼肌先持续收缩后阵挛,持续15分钟,幼儿期多见,多种病因可致;肌阵挛发作特点为突发短暂快速肌肉收缩,婴儿期和儿童早期常见,部分与遗传有关。局灶性惊厥里,单纯局灶性发作局限于身体某部位肌肉抽动,无意识障碍,年龄稍大儿童多见;复杂局灶性发作有局灶运动症状及意识障碍,还会出现自动症,学龄期儿童常见。其他特殊类型惊厥方面,惊厥持续状态指发作超30分钟或发作间期意识未恢复,严重可致脑损伤;热性惊厥是小儿常见惊厥性疾病,多在6个月至5岁儿童发热初期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发作,具有遗传倾向。小儿惊厥发作时家长要保持冷静,做好护理并及时送医,有惊厥病史孩子需预防发热疾病,异常时更要及时就医。
一、全身性惊厥
1.强直阵挛发作:这是小儿惊厥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发作时,患儿全身骨骼肌呈持续性收缩,通常先从面部开始,牙关紧闭,头后仰,双眼上翻或凝视,随后四肢伸直,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后进入阵挛期。阵挛期表现为肢体有节律地抽动,频率逐渐减慢,同时可伴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唾液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多等自主神经症状。发作一般持续15分钟,之后患儿可能进入昏睡状态,醒后常感到疲倦。这种发作形式在多种病因导致的小儿惊厥中都可能出现,如高热惊厥、癫痫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均可发生,但以幼儿期较为多见。对于有癫痫家族史或既往惊厥病史的患儿,发生强直阵挛发作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2.肌阵挛发作:主要特点为突发的、短暂的、快速的肌肉收缩,可累及全身或局部肌肉。表现为类似于触电样的动作,常呈对称性,可单个发作,也可连续发作。例如,患儿可能突然出现头部、颈部或四肢快速抖动一下,一般发作时间极短,通常不超过1秒。肌阵挛发作可见于多种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如某些类型的癫痫综合征。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相对常见,部分肌阵挛发作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需高度警惕此类发作。
二、局灶性惊厥
1.单纯局灶性发作:发作时仅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肌肉抽动,无意识障碍。比如,可能只是一侧口角、眼睑、手指或足趾等部位的抽动,也可扩散至同侧其他部位。这种发作形式在小儿颅内局部病变,如局限性脑梗死、脑肿瘤等情况下较为常见。年龄稍大的儿童相对多见,对于有头部外伤史或脑部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小儿,更易出现单纯局灶性发作。
2.复杂局灶性发作:除了有局灶性的运动症状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作时患儿可能会出现一些自动症,如咀嚼、吞咽、摸索、自言自语等无目的动作,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复杂局灶性发作多源于颞叶或额叶的病变,在学龄期儿童中相对常见。若小儿既往有脑部感染病史,如脑炎等,可能增加复杂局灶性发作的风险。
三、其他特殊类型惊厥
1.惊厥持续状态:指一次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或反复发作且发作间期意识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这是一种严重的情况,可导致脑损伤等严重后果。小儿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尤其在伴有严重感染、癫痫控制不佳等情况下容易出现。长时间的惊厥发作会引起脑缺氧、脑水肿,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因此需及时就医进行紧急处理。
2.热性惊厥:这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通常在发热初期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惊厥,发作时体温多在38℃以上。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惊厥发作,可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发作时间较短,大多在数分钟内自行缓解。热性惊厥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热性惊厥病史,孩子发生热性惊厥的几率相对较高。
温馨提示:对于小儿惊厥,家长需保持冷静,立即将孩子侧卧,解开衣领,清理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和窒息。不要强行按压孩子肢体,避免造成骨折等损伤。在孩子惊厥发作结束后,要及时送往医院就诊,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有惊厥病史的孩子,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体温变化,积极预防发热性疾病,一旦发热,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若孩子出现频繁惊厥发作或惊厥持续时间较长等异常情况,务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