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处理包括现场急救、院内早期处理、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及后续监测与康复。现场急救需控制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安置体位;院内早期要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准备手术;纠正酸碱平衡需评估并合理应用碱性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后续要持续监测并对有康复需求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及关注心理。
一、现场急救
1.控制出血:尽快采用加压包扎、止血带等方法控制明显的外出血。对于骨折导致的出血,要妥善固定骨折部位以减少进一步出血,不同部位骨折固定方法不同,如上肢骨折可利用木板等进行固定,下肢骨折可将患肢与健肢捆绑固定等,需根据实际情况操作,通过控制出血来阻止休克进一步加重。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分泌物等,若有窒息风险,可采用仰头抬颌法等开放气道,对于昏迷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这是维持有效气体交换,保证机体氧供的关键步骤。
3.体位安置:让患者取平卧位,下肢适当抬高(约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采用半卧位,但总体以能维持重要脏器灌注为原则。
二、院内早期处理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皮肤色泽及温度等变化。血压可反映循环灌注情况,正常成人收缩压应维持在90mmHg以上,心率过快或过慢都提示可能存在循环功能紊乱,血氧饱和度应维持在95%以上等,通过这些监测指标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2.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晶体液常用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可快速补充细胞外液,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根据患者的休克程度和失血情况计算补液量,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再根据情况补充胶体液,例如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按照每丢失1单位全血补充相应量的晶体和胶体液来进行初步补液,但具体补液量需根据患者反应动态调整。
3.手术治疗准备:对于存在明确创伤需要手术处理的患者,如内脏破裂出血、严重骨折等情况,要在抗休克的同时积极做好手术前准备,包括完善相关检查、通知手术室等,尽快进行手术干预以从根本上解决出血等问题,挽救患者生命。
三、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1.评估与纠正:通过血气分析等检查评估患者酸碱平衡状态,创伤性休克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可根据血气结果补充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等,但需谨慎使用,因为过量使用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一般根据实际的酸中毒程度和机体情况来合理应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酸碱平衡。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创伤性休克时,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补液方面要更加精准,避免过度补液或补液不足。儿童的血管较细,建立静脉通路相对困难,要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囟门、眼窝等有无凹陷等脱水或循环不良表现,因为儿童对休克的耐受能力更差,病情变化更快,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的基础疾病,在处理创伤性休克时,要更加关注其脏器功能状态。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药物对其肝肾功能的影响,在进行手术等操作时要充分评估其耐受能力,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创伤性休克处理中,要考虑其月经周期等特殊情况对失血等的影响,同时在药物使用等方面要注意与男性患者可能存在的差异,但总体处理原则与一般患者基本一致,关键是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治疗。
五、后续监测与康复
1.持续监测:患者病情稳定后,仍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各脏器功能指标,如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因为创伤性休克可能会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康复治疗:对于存在创伤后需要康复的患者,如骨折患者后期的康复训练等,要根据患者的创伤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逐步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机体状态,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创伤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创伤,必要时给予心理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