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患者护理需从多方面进行,包括一般监测生命体征、意识、尿量等,采取合适体位增加回心血量,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氧,进行液体复苏护理,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还要持续动态观察病情并记录,儿童因生理特点护理有特殊要求。
一、一般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休克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体温方面,休克时可能出现体温降低,需注意保暖;脉搏会增快,脉搏细速常提示休克加重;呼吸频率可能增快,要观察呼吸节律等情况;血压是重要指标,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小于20mmHg常提示休克存在,需动态监测血压变化及趋势。对于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婴儿脉搏计数部位通常为肱动脉或股动脉,儿童可选择桡动脉等,且儿童血压的正常范围随年龄不同而有差异,需密切关注与年龄相应的正常范围值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休克及休克程度。
2.意识状态监测: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水平,休克早期病人可能出现烦躁不安,随着休克进展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不同年龄段病人表现有所不同,儿童休克时意识改变可能更早出现且更明显,需及时发现意识变化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3.尿量监测:尿量是反映组织灌注的重要指标之一,应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正常成人尿量应大于30ml/h,休克时尿量减少,若尿量小于30ml/h提示肾灌注不足,需积极处理。儿童尿量正常范围因年龄而异,婴儿尿量正常约为1-3ml/(kg·h),幼儿约为0.5-1ml/(kg·h)等,需根据儿童年龄计算并监测尿量变化来评估休克情况。
二、体位护理
1.合适体位选择:一般采取休克体位,即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这样可以增加回心血量。对于儿童,需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体位角度,但要保证既能起到增加回心血量的作用,又不会对儿童呼吸等造成过度影响。比如婴儿可能需要将头部及上身适当垫高,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呼吸受阻等情况。
三、呼吸道管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等,防止窒息。对于休克病人,尤其是昏迷病人,更要注意呼吸道的护理。可采用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操作来保证气道通畅。儿童由于气道较窄,在进行呼吸道管理时要特别小心,选择合适的气道开放工具,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儿童气道黏膜等。
2.给氧:根据病人情况给予适当吸氧,一般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等方式,维持病人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成人一般要求95%以上)。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吸氧装置,如婴儿可采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注意调节氧流量,避免氧流量过大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四、液体复苏护理
1.补液准备与实施: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一般选择大静脉,如外周的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中心静脉等。根据休克的类型和程度快速补充液体,晶体液是常用的初始复苏液体,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在补液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如生命体征、尿量等变化。对于儿童,由于其血容量相对较少,补液时要更加精确计算补液量和补液速度,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补液浓度和种类。
五、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压疮预防:定时为病人翻身、拍背,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骨隆突处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预防压疮发生。儿童皮肤娇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选择合适的翻身频率,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因皮肤摩擦等导致压疮。
2.肺部感染预防:定期协助病人咳嗽、咳痰,鼓励病人深呼吸,对于机械通气病人要做好呼吸机相关护理,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等,预防肺部感染。儿童在进行相关护理时要注意遵循儿科护理原则,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肺部感染等问题。
六、病情观察与记录
1.病情动态观察:持续观察休克病人的各项指标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尿量、皮肤黏膜色泽及温度等,并及时记录。对于病情变化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要密切、频繁地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每一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