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主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多因大量失血引起,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有不同特点)和创伤性休克(由严重创伤引起,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感染性休克包括分布性休克(因感染致血管舒张功能异常,不同年龄人群及生活方式有影响)和心源性休克(由心脏泵功能衰竭引起,不同年龄人群及生活方式有相关因素);过敏性休克是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性休克,由接触过敏原激发免疫反应引起,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不同年龄人群及生活方式有相关情况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1.失血性休克:多因大量失血引起,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大量失血使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心输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常见于外伤患者,尤其大血管损伤出血,若短时间内失血超过总血容量的20%(成人约800-1000ml以上)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年龄方面,儿童失血性休克可能因外伤、先天性出血性疾病等引起,需特别注意快速评估出血量及循环状况;老年人因血管弹性差、凝血功能可能减退等因素,失血后休克发生更迅速,且恢复相对困难。生活方式上,长期饮酒可能导致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增加出血风险及休克发生可能;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若未规律治疗,易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引发失血性休克。
2.创伤性休克:由严重创伤引起,如骨折、挤压伤、大面积烧伤等。创伤导致组织损伤、出血、疼痛等,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例如严重的骨盆骨折可导致大量出血及组织损伤,引发创伤性休克。儿童创伤性休克多因意外事故,如车祸、高处坠落等,由于儿童生理特点,创伤后休克进展可能更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老年创伤患者因机体代偿能力下降,创伤后休克更易恶化,在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其各器官功能状况。
二、感染性休克
1.分布性休克:是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类型之一,因感染导致血管舒张功能异常,血管容量相对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重症肺炎等。病原体释放毒素,引起炎症介质释放,导致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淤滞在微循环中,回心血量减少。不同年龄人群感染性休克表现有差异,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严重感染引发分布性休克,且病情变化快;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较高,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使病情更为复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住院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感染后更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有慢性基础疾病未良好控制者,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易反复发生感染,增加感染性休克风险。
2.心源性休克:由心脏泵功能衰竭引起,心输出量急剧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常见病因有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病等。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部分心肌坏死,收缩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心源性休克。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心源性休克可能由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引起,婴儿期如存在先天性心脏病未及时治疗,易出现心功能不全进而发展为心源性休克;老年人心源性休克多由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引起,且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退,治疗难度较大。在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的老年人,患冠心病风险高,易发生心肌梗死导致心源性休克;儿童若有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喂养导致肥胖,增加心肌病发生风险)也可能增加心源性休克风险。
三、过敏性休克
1.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性休克:是由于机体接触过敏原后,迅速激发的免疫反应。常见过敏原如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等)、食物(花生、海鲜等)、昆虫叮咬等。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细胞释放大量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引起全身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痉挛等,导致休克。任何年龄均可发生过敏性休克,但儿童可能因食物过敏等更易出现,且儿童对过敏反应的耐受性较差;老年人可能因机体免疫状态改变,对过敏原的反应可能更剧烈。在生活方式方面,有明确药物或食物过敏史者,若不注意规避过敏原,极易诱发过敏性休克;经常外出活动接触昆虫的人群,被昆虫叮咬后也有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