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救治包括紧急复苏、补充血容量、病因治疗、病情监测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紧急复苏要调整体位、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首选平衡盐溶液,晶体液后仍休克可考虑胶体液;病因治疗需控制出血、处理失液原因;病情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尿量、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特殊人群中儿童要严格计算补液,老年要注意脏器功能,妊娠期女性要兼顾母体胎儿安全。
一、紧急复苏
1.体位调整: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应采取平卧位,若患者呼吸困难可采取头和躯干抬高10°-15°、下肢抬高20°-30°的体位,以利于呼吸和增加回心血量。这是因为平卧位可防止因体位改变导致脑供血进一步减少,而特殊体位能兼顾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改善。
2.吸氧: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氧流量为6-8L/min,通过提高血氧含量,改善组织缺氧状况。年龄较小的儿童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合适的吸氧流量,确保有效氧供。
3.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至少2条大口径静脉通路,以便快速补充液体。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避免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更大创伤。可选用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中心静脉对于快速大量补液更有利,但操作相对复杂。
二、补充血容量
1.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溶液作为初始复苏液体,其可快速补充血管内容量,维持电解质平衡。例如,乳酸林格液等平衡盐溶液能较好地模拟细胞外液成分,快速纠正休克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和容量不足。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晶体液的补充量需根据体重、休克程度等计算。一般成人初始可快速输入1000-2000ml平衡盐溶液,儿童按体重计算,约20ml/kg。
2.胶体液:在晶体液补充后仍存在休克表现时,可考虑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但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胶体液可提高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容量时间相对较长。例如,对于严重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在晶体液补充后血压仍不稳定,可考虑使用胶体液。
三、病因治疗
1.控制出血:如果是外伤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需迅速采取措施控制出血,如进行手术止血、使用止血带等。对于腹部外伤引起的出血,要尽快明确出血部位并进行相应处理。女性患者若因宫外孕等妇科疾病导致出血,需及时请妇科会诊进行相应治疗。
2.处理失液原因:若是因呕吐、腹泻等导致大量失液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要积极控制呕吐、腹泻症状,如使用止吐、止泻药物等,并继续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如慢性胃肠道疾病导致长期失液的,在急性休克纠正后仍需针对原发病进行长期管理。
四、病情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是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常见表现,需密切观察其变化趋势。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生命体征变化相对成人更敏感,要更频繁地监测。
2.尿量监测:尿量是反映组织灌注的重要指标,应留置导尿管监测尿量,成人尿量需维持在0.5-1ml/(kg·h)以上,儿童需根据年龄维持相应的合适尿量。通过尿量变化可以评估补液效果和肾功能情况。
3.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楔压(PAWP)监测:对于严重休克患者,可通过中心静脉置管监测CVP,其正常范围为5-12cmHO,CVP能反映右心前负荷。PAWP可通过漂浮导管监测,能更准确反映左心前负荷,正常范围为8-12mmHg,这对于指导液体复苏有重要意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特殊病情的患者如合并心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进行CVP和PAWP监测。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低血容量性休克时,补液速度和量需严格根据体重计算,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保证液体能够顺利输入。同时,儿童的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更快,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皮肤颜色等一般情况。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多伴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补液时要注意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加重心脏负担。要密切监测心功能、肾功能等指标,防止出现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老年患者对疼痛等刺激的反应可能不敏感,要注意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时,要注意胎儿的情况,补液时要兼顾母体和胎儿的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液体,补液速度和量要根据孕妇的体重、休克程度等综合判断,避免因补液不当影响胎儿的血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