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致组织灌注不足等的综合征,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及器官功能障碍表现,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等,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昏厥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致短暂意识丧失,发作突然、持续短,恢复后多无明显后遗症,辅助检查有心电图等,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对休克和昏厥有不同影响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如失血、感染、过敏等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进而引起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等。例如失血性休克,大量失血使血管内容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血液供应。
2.昏厥:又称晕厥,是因各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多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心源性因素、血液成分异常等引起。比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往往是在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等情况下,通过神经反射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脑供血短暂不足而发生昏厥。
二、临床表现差异
1.休克:
一般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严重时血压下降明显,收缩压可低于80mmHg以下,脉压差减小。不同类型休克可能有其特殊表现,如感染性休克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感染相关表现。
器官功能障碍表现:肾脏功能障碍可出现少尿或无尿;呼吸系统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神经系统可表现为神志淡漠、烦躁不安甚至昏迷等,且这些表现随着休克进展会逐渐加重,若不及时纠正,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2.昏厥:
发作特点:通常发作较突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秒至数分钟可自行恢复。在发作前可能有一些先兆,如头晕、视物模糊、恶心等,但也有些患者可能无明显先兆直接发生昏厥。
恢复后表现:患者恢复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可能会有短暂的乏力、头晕等不适,但多可较快缓解。例如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恢复后,稍作休息不适症状大多能很快消失。
三、辅助检查区别
1.休克:
血常规:可了解血细胞比容、白细胞等情况,如失血性休克时血细胞比容会升高;感染性休克时白细胞常升高。
血气分析:可检测酸碱平衡及氧分压等情况,休克时多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及氧分压降低等。
血流动力学监测:如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等监测,能帮助判断循环血容量及心功能等情况,CVP降低常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等。
2.昏厥:
心电图:主要用于排查心源性昏厥,如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情况,若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可能导致昏厥发生。
脑电图:一般情况下昏厥患者脑电图多无特异性异常,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癫痫性昏厥等可能有异常表现。
倾斜试验:常用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辅助诊断,通过改变体位等诱发试验,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等变化来判断是否为血管迷走性晕厥。
四、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1.年龄:
儿童:儿童昏厥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心源性因素有关,也可能因高热惊厥等情况导致。而儿童休克多与感染、外伤失血等有关,比如小儿感染性休克较为常见,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严重感染进而导致休克。
老年人:老年人昏厥可能与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等有关,如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老年人休克则可能与动脉硬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导致的血管功能及心功能减退有关,一旦发生感染等情况就容易引发休克且病情进展可能较快。
2.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导致休克和昏厥的不同,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中可能有体现,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在年轻女性中相对更常见,可能与女性的神经调节特点及生理周期等因素有关。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从而增加昏厥或休克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及血管舒缩功能,增加心源性休克或血管性昏厥的发生风险。有长期站立工作等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4.病史: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发生心源性昏厥或休克的风险更高;有出血性疾病病史者失血性休克风险增加;有感染性疾病病史者发生感染性休克风险增加等。比如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若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容易导致昏厥,而冠心病病情加重可能引发心源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