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需快速评估诊断,目标是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补液液体分晶体液(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和胶体液(白蛋白、羟乙基淀粉,后者慎用),初始快速补液后依生命体征、尿量、CVP、乳酸等监测指标调整。重度休克初始30分钟成人晶体液快速输1000-2000ml,儿童按20ml/kg,后续据指标调整,老年、儿童补液有特殊注意,动态监测调整补液方案。
一、快速评估与目标设定
1.初始评估:迅速通过病史采集(如大量失血、呕吐腹泻等导致体液丢失的情况)、体格检查(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皮肤苍白湿冷等)明确低血容量性休克诊断,同时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尿量等指标,尿量是重要监测指标,正常成人尿量应维持在0.5-1ml/(kg·h)以上,若低于此值提示组织灌注不足可能加重。对于儿童,婴儿尿量应>1ml/(kg·h),幼儿>0.5ml/(kg·h)。
2.补液目标: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纠正组织低灌注。一般目标是使收缩压恢复至正常范围(成人约90-139mmHg,儿童根据年龄有相应正常范围),心率减慢至接近正常,尿量恢复至正常水平等。
二、补液液体的选择
1.晶体液
生理盐水:等渗晶体液,可快速补充细胞外液丢失,初始复苏时常用,能迅速扩张血容量,但大量使用可能导致组织水肿,有研究表明大量输注生理盐水可能影响机体酸碱平衡,导致高氯性酸中毒风险。
乳酸林格液:与细胞外液成分较接近,含钠、钾、钙、氯等离子,在补充容量同时对酸碱平衡影响相对较小,尤其适用于存在体液丢失伴有电解质丢失情况的患者,如腹泻导致低血容量休克患者。
2.胶体液
白蛋白:在补充血管内胶体渗透压方面有优势,对于严重低蛋白血症患者伴有低血容量休克时可考虑使用,但一般情况初始复苏首选晶体液,当晶体液补充后仍存在持续低血压或大量液体丢失时可考虑使用白蛋白,有研究显示在严重烧伤低血容量休克患者中,适当应用白蛋白有助于改善预后,但需权衡成本等因素。
羟乙基淀粉:曾常用于扩容,但近年来由于其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等风险,临床应用需谨慎,目前其使用受到限制,除非有明确适应证且经过严格评估后谨慎选择。
三、补液速度与量的把握
1.初始快速补液阶段:对于重度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在最初的0-30分钟内,晶体液可快速输注1000-2000ml(成人),儿童可按20ml/kg快速输注,之后根据患者反应再调整。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根据反应调整补液速度。
2.后续补液调整:在初始快速补液后,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中心静脉压CVP,成人CVP正常范围8-12cmHO,儿童略有不同)、尿量等指标调整补液速度和量。如果CVP较低(<8cmHO)提示容量不足,可继续快速补液;如果CVP较高(>12cmHO)而患者仍有低灌注表现,需考虑心功能等其他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使用利尿剂等,但药物使用需谨慎评估。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心肾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补液速度不宜过快,要缓慢调整补液量,密切监测心功能指标如BNP等,避免因快速大量补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且补液过程中密切监测囟门、前囟等情况,防止补液过快导致颅内压升高等不良情况。
四、动态监测与调整
1.监测指标
生命体征: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血压是反映循环灌注的重要指标,心率增快往往是低血容量早期表现之一,需动态观察其变化趋势。
尿量:每小时监测尿量,如前文所述成人及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尿量标准,根据尿量调整补液量和速度,尿量增加往往提示组织灌注改善。
中心静脉压(CVP):对于重症患者可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CVP,指导补液,CVP结合血压等指标能更好判断容量状态和心功能情况。
乳酸水平:乳酸升高提示组织缺氧,动态监测乳酸水平可评估组织灌注改善情况,乳酸水平下降往往提示预后较好。
2.调整原则:根据上述监测指标动态调整补液方案,若补液后血压仍低、心率仍快、尿量无改善等提示补液不足或存在其他问题,需进一步查找原因并调整补液液体种类、速度和量等;若补液过程中出现肺水肿表现等则提示补液过量,需减少补液量并采取相应对症措施,如使用利尿剂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的低血容量休克补液,要注意血糖变化,在补液过程中可能需要调整胰岛素使用等,但具体药物使用严格遵循相关疾病诊疗指南,避免因补液导致血糖剧烈波动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