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主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致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不同人群有不同易患特点;感染性休克因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引发,各年龄段会患,儿童和老年有不同护理注意事项;心源性休克由心脏功能极度减退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引起,中老年人群更易发生,尤其有基础心脏疾病者;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抗原性物质致机体免疫机制强烈反应,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有过敏体质者更易出现,不同人群护理需注意相关要点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1.定义与成因: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休克。常见于大失血(如外伤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大量体液丢失(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
2.病理生理:血容量减少,心脏前负荷降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等一系列反应来维持血压,但最终会因组织器官灌注不良出现相应症状。
3.人群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若为外伤大出血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青壮年因外伤风险相对较高可能更易出现;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儿童由于皮肤薄、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液丢失更快更易引发该型休克,在护理时需特别注意儿童烧伤创面的保湿、补液速度及量的精准把控等;有慢性消化道疾病导致长期失血的老年患者,也可能因基础体质较弱而更易陷入低血容量性休克状态。
二、感染性休克
1.定义与成因:是由于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休克,常见于革兰阴性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阳性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可见于病毒、真菌等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释放毒素,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引起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等。
2.病理生理:感染灶中的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循环,激活宿主的各种细胞和体液系统;产生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影响其灌注,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3.人群影响: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遭受各种病原体感染从而引发感染性休克,在护理儿科感染性休克患者时,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但不以体温作为机械用药的标准,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节环境温度等方式;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多、免疫力相对低下,发生感染后也较易进展为感染性休克,且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护理时需更加细致地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三、心源性休克
1.定义与成因:是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组综合征。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等)、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脏本身的病变导致其泵血功能障碍,不能满足机体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需求。
2.病理生理:心脏射血功能受损,心输出量降低,引起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同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外周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和组织灌注不良。
3.人群影响: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发生,尤其是有冠心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男性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可能相对女性更高一些。对于这类患者,在日常保健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生活方式上要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心脏事件的因素;在护理心源性休克患者时,要严格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综合考虑,关注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变化等。
四、过敏性休克
1.定义与成因: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常见的过敏原如药物(青霉素等)、食物(海鲜等)、昆虫叮咬等。机体接触过敏原后,触发免疫系统的变态反应,释放大量介质,导致全身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2.病理生理:过敏原进入机体后,激发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缓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3.人群影响: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有过敏体质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儿童可能因食物过敏等情况引发过敏性休克,在儿科护理中要特别注意排查可能的食物过敏原等;成人可能因药物、昆虫叮咬等引发,不同性别在过敏发生上无绝对的明显差异,但在护理时都要详细询问过敏史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过敏性休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