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时正确补液原则为先晶后胶、晶胶搭配,晶体液分子小可迅速补容,胶体液分子大可维持胶体渗透压,先快后慢动态调整,早期快速补液,后续依生命体征等调整,还需根据尿量、中心静脉压等监测指标补液,尿量要维持在一定水平,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可助判断体液及心脏功能,不同年龄、性别、病史患者指标有差异需综合考量。
一、先晶后胶,晶胶搭配
1.晶体液的优势与作用:晶体液分子小,可迅速补充血管内容量,改善组织灌注。常用的晶体液有生理盐水、复方乳酸钠溶液等。生理盐水可补充细胞外液的丢失,维持电解质平衡;复方乳酸钠溶液在补充液体的同时,能纠正酸中毒等情况。例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休克早期快速输注晶体液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血压,改善组织的血流灌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病史的患者,晶体液的输注量需根据休克的程度、患者的体重、生命体征等进行调整。如儿童休克时,晶体液的初始快速输注量一般为20ml/kg,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输入以恢复循环容量,但需密切监测患儿的反应。
2.胶体液的作用:胶体液分子大,可在血管内维持较长时间的胶体渗透压,有助于保留血管内的水分。常用的胶体液有白蛋白、羟乙基淀粉等。白蛋白是人体血浆中的正常成分,能够有效地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低蛋白血症引起的休克或者失血较多导致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休克患者,补充白蛋白可以更好地维持血管内容量。羟乙基淀粉则可以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来增加血容量,但在使用时需注意其对肾功能等的影响,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晶胶搭配使用可以更合理地恢复患者的体液平衡,一般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补充胶体液。
二、先快后慢,动态调整
1.休克早期的快速补液:在休克发生的早期,患者的循环容量丢失较快,需要快速补充液体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对于重度休克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如1-2小时内)快速输入1000-2000ml的晶体液,甚至更多,具体量根据患者的体重、休克程度等调整。例如,对于体重50kg的重度休克成年患者,可能在开始的30-60分钟内快速输入1500ml左右的晶体液,以迅速提升血压,改善重要脏器的灌注。快速补液的目的是尽快恢复组织的灌注,避免重要脏器因缺血时间过长而发生不可逆损伤。
2.后续的缓慢调整:在快速补液后,需要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进行动态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右心房压力及血容量的重要指标,正常范围一般为5-12cmHO。如果CVP低于正常范围,提示血容量不足,可适当加快补液速度;如果CVP高于正常范围,提示可能存在心功能不全或者补液过多,需要减慢补液速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使用强心药物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调整的标准略有不同。儿童的中心静脉压正常范围相对较窄,在监测时需更加精细。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补液时更要谨慎,因为这类患者心脏的代偿能力较差,过快过多的补液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所以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史等动态调整补液速度,以达到最佳的补液效果,既保证组织灌注充足,又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带来的不良后果。
三、根据监测指标补液
1.尿量监测:尿量是反映组织灌注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要求休克患者的尿量维持在0.5-1ml/(kg·h)以上。如果尿量过少,提示组织灌注不足,需要进一步补充液体。例如,对于成年休克患者,每小时尿量应至少达到30ml以上,如果尿量低于这个水平,说明补液可能不足,需要加快补液速度或者调整补液方案。对于儿童患者,尿量的要求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婴儿尿量应维持在1ml/(kg·h)以上,幼儿尿量应维持在0.5ml/(kg·h)以上等。通过监测尿量可以及时调整补液量,确保肾脏等重要脏器的灌注。
2.中心静脉压监测:如前所述,中心静脉压是评估血容量和右心功能的重要指标。除了中心静脉压外,还可以监测肺动脉楔压(PAWP)等指标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体液状态和心脏功能。PAWP正常范围一般为6-12mmHg,它可以反映左心房压力和左心室前负荷。根据这些监测指标综合判断患者的补液情况,对于指导休克患者的补液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这些监测指标的正常范围可能略有差异,在临床监测和判断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例如,老年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可能会相对偏高,但并不一定代表血容量过多,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对于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尿量的监测可能需要更加密切和精细,因为这类患者的肾脏功能对补液的反应可能与正常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