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主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因大量失血致有效循环血量骤减)和失液性休克(因大量体液丢失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源性休克有心肌收缩力极度降低(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室射血障碍(如大面积肺栓塞)、心室充盈障碍(如急性心脏压塞)等情况;分布性休克包含感染性休克(微生物及其毒素等引起的脓毒症伴休克)、过敏性休克(外界抗原性物质致强烈多脏器累及症群)、神经源性休克(外伤、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致血管张力丧失);梗阻性休克涉及肺血管梗阻(如空气栓塞)、心包梗阻(如缩窄性心包炎)、血管梗阻(如主动脉夹层)等。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1.失血性休克:多因大量失血引起,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常见于交通事故、外伤、消化道溃疡出血等情况,失血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进而引发休克。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均可能发生,例如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群,若溃疡出血未及时控制,就易出现失血性休克,女性在月经过多等情况时也可能发生失血性休克。
2.失液性休克:由于大量体液丢失,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导致大量体液丢失,使细胞外液容量迅速减少,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大面积烧伤患者因皮肤屏障受损,大量血浆样液体渗出,若未及时补充,可引发失液性休克;长期严重呕吐、腹泻的患者,如不及时纠正体液丢失,也会导致失液性休克,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生活方式不良如长期大量腹泻的人群风险更高。
二、心源性休克
1.心肌收缩力极度降低: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相应心肌区域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功能严重受损,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导致休克。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易出现心源性休克,不同年龄、性别均有发病可能,男性冠心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年龄较大人群风险更高。
2.心室射血障碍:如大面积肺栓塞,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射血受阻,心输出量下降,引发休克。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活动等诱因下可能发生肺栓塞进而导致心源性休克,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长期卧床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风险增加。
3.心室充盈障碍:例如急性心脏压塞,心包腔内迅速积聚大量积液,导致心包内压力急剧升高,心脏舒张受限,心室充盈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引起休克。有心脏基础疾病如心包炎等人群,若出现心包积液急剧增加情况,易发生急性心脏压塞导致心源性休克,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
三、分布性休克
1.感染性休克: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症伴休克,是严重感染的严重并发症。各种病原体感染均可导致,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更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感染时也更易出现感染性休克,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均可能患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感染风险高,更易引发感染性休克。
2.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常见于药物(如青霉素等)、食物(如花生等)、昆虫叮咬等过敏情况。有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的人群易发生过敏性休克,不同年龄、性别均可能发病,过敏体质人群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中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会增加发病风险。
3.神经源性休克:常由外伤、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引起,由于神经调节功能障碍,血管张力丧失,导致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外伤导致脊髓损伤的患者,若损伤平面较高,易发生神经源性休克;麻醉意外时也可能出现神经源性休克,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外伤患者及接受麻醉的人群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相关情况。
四、梗阻性休克
1.肺血管梗阻:除了前面提到的肺栓塞外,还可见于空气栓塞等情况,空气进入静脉系统,形成气泡阻塞肺血管,影响肺循环和心输出量。如静脉穿刺操作不当等可能导致空气栓塞,各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医疗操作中需严格规范以避免空气栓塞引发梗阻性休克。
2.心包梗阻:除了急性心脏压塞外,还可见于缩窄性心包炎等慢性疾病,心包增厚、粘连等导致心脏舒张受限,影响心室充盈和心输出量。有慢性心包炎病史的人群,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梗阻性休克,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慢性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病情。
3.血管梗阻:如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压迫或阻塞分支血管,影响相应组织器官的血供,导致休克。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高,进而可能引发梗阻性休克,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