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主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四类。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外伤、消化道出血等致大量血液丢失)和失液(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致大量体液丢失);感染性休克有细菌感染(多种细菌感染产生毒素致炎症反应)和病毒感染(如重症流感病毒感染引发免疫反应致血管功能紊乱);心源性休克包含心肌收缩力极度减退(急性心肌梗死等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和心室射血障碍(大块肺栓塞等致右心输出量减少);分布性休克涵盖过敏性休克(过敏原致速发型变态反应)和神经源性休克(外伤、脊髓损伤等致神经调节功能障碍),不同类型休克在各年龄人群、生活方式及病史等方面有不同的发生情况及风险因素。
一、休克的分类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1.失血:多由外伤、消化道出血等引起大量血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例如严重外伤导致大血管破裂出血,使机体的血液量急剧下降,心脏泵出的血液无法满足组织器官的灌注需求,进而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意外创伤等导致失血,而老年人可能因消化道慢性出血等原因逐渐出现失血相关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女性在生理期若发生大量失血也可能面临该情况,生活方式中外伤史、慢性疾病史等会增加发生风险。
2.失液: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导致大量体液丢失。严重呕吐腹泻会使机体丢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烧伤患者会因皮肤受损导致大量血浆样体液渗出,从而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因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善等更易因严重呕吐腹泻导致失液性休克,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对体液丢失的代偿能力下降,烧伤患者中不同年龄的人群均可能发生,但儿童烧伤后体液丢失的风险相对更高,生活方式中长时间高温环境工作、有消化系统疾病史等会增加风险。
(二)感染性休克
1.细菌感染:多种细菌感染均可引发,如革兰阴性菌感染(大肠杆菌等)、革兰阳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在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发生细菌感染相关的感染性休克,女性在经期等免疫力相对低下时也较易受细菌感染影响,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有基础疾病等会增加感染风险,病史中有免疫缺陷等情况也会使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可能性增大。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如重症流感病毒感染等。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等,导致血管功能紊乱,引起休克。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多、免疫力低,感染病毒后也较易出现感染性休克,女性在流感季节等若防护不当也易感染,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等会影响免疫力,病史中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等会增加感染后发生休克的风险。
(三)心源性休克
1.心肌收缩力极度减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的部分心肌坏死,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心输出量锐减,导致休克。各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衰退,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相对较高,进而更易出现心源性休克,男性相对女性在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上可能存在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病史中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史则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2.心室射血障碍:如大块肺栓塞,栓子堵塞肺动脉,使右心室后负荷急剧增加,导致右心输出量减少,引起休克。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高凝等因素,更易发生肺栓塞相关的心源性休克,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也可能因血液高凝等出现肺栓塞风险,生活方式中长时间不活动等会增加肺栓塞风险,病史中有血栓病史等会使发生心室射血障碍性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升高。
(四)分布性休克
1.过敏性休克:由过敏原引起机体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全身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常见过敏原如药物(青霉素等)、食物(海鲜等)、昆虫叮咬等。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儿童可能对某些食物或药物过敏,老年人可能因机体反应性改变等在接触过敏原时发生过敏性休克,女性在特定过敏原接触上可能与男性有差异,生活方式中接触特定过敏原的情况不同,病史中有过敏史则是重要的易患因素。
2.神经源性休克:常由外伤、脊髓损伤等导致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例如高位脊髓损伤,会影响自主神经对血管的调节,导致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意外外伤导致脊髓损伤,老年人可能因退行性病变等在轻微外伤下也易发生脊髓损伤相关的神经源性休克,男性和女性在脊髓损伤的发生风险上可能因职业等因素有差异,生活方式中从事高风险职业等会增加脊髓损伤风险,病史中有脊髓疾病等会使发生神经源性休克的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