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性休克的处理包括立即脱离致伤源并初步评估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时使用晶体液和胶体液,针对创伤或感染等病因治疗,维持重要脏器功能,还需关注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按相应特点进行精准处理以纠正休克。
一、现场急救与初步评估
1.立即脱离致伤源:迅速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安静的环境中,避免继续受到损伤因素的影响,如对于因创伤导致延迟性休克的患者,要确保伤口不再有进一步的污染或损伤加重情况,这是处理延迟性休克的首要步骤,能防止休克进一步恶化,不同原因导致的延迟性休克脱离致伤源的具体方式不同,如烧伤患者需尽快脱离热源等。
2.评估生命体征:快速评估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可判断患者脑灌注情况,呼吸频率和节律反映呼吸功能,脉搏的强弱和频率以及血压的高低能初步反映循环系统的状况。例如,若患者意识模糊、呼吸急促、脉搏细速、收缩压低于90mmHg等,提示休克程度较严重,需紧急处理。
二、补充血容量
1.晶体液的使用:晶体液是补充血容量的常用物质,如生理盐水等。晶体液可以快速补充血管内的水分,维持血浆渗透压。一般先快速输入平衡盐溶液等晶体液,按照一定的补液速度和量进行补充,根据患者的体重、休克程度等因素来确定补液量,通常先快速输入1000-2000ml平衡盐溶液,以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不同年龄、体重的患者补液量计算有所不同,一般按照每千克体重进行大致估算补液量。
2.胶体液的应用:在晶体液补充后,若仍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可考虑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液可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血管内液体向组织间隙渗出。但使用胶体液时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过敏等情况,对于有胶体液过敏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三、针对病因治疗
1.创伤相关延迟性休克:如果是创伤导致的延迟性休克,要积极处理创伤部位。对于开放性伤口要进行清创等处理,对于骨折等情况要进行妥善的固定等。例如,对于骨折引起的延迟性休克,及时固定骨折部位可以减少进一步的出血和损伤,有利于休克的纠正。要根据创伤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外科处理措施,不同类型的创伤处理方式不同,如内脏损伤导致的延迟性休克需要进行相关的手术探查等。
2.感染相关延迟性休克:若是感染引起的延迟性休克,要积极寻找感染源并进行控制。如存在腹腔感染要进行引流等处理,应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是关键,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合理选用抗生素,同时要注意感染灶的彻底清除,对于不同部位的感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肺部感染要进行痰液引流等。
四、维持重要脏器功能
1.呼吸功能维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等操作。给予吸氧,根据患者的血氧情况调整吸氧浓度,一般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对于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要密切监测呼吸指标,如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等。不同年龄患者呼吸功能维护有差异,儿童要特别注意气道的管理,避免气道梗阻等情况。
2.心血管功能监测与维护: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补液速度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等)。如中心静脉压低于正常,提示血容量不足,需加快补液;若中心静脉压升高而血压仍低,提示心功能不全等情况,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心血管功能,对于老年患者要更加谨慎地调整心血管相关治疗措施,因为老年患者心血管调节功能较差。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延迟性休克时,补液要更加精准,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其体液分布、代谢等方面有差异。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因素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同时,在气道管理等方面要更加小心,儿童的气道较狭窄,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性和准确性。对于儿童患者,还要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等变化,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精神状态的改变可能是休克加重或改善的重要指标。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延迟性休克时,要考虑其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过快过多补液导致心脏负荷加重。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老年患者的皮肤弹性差等情况可能影响补液效果的观察,要通过其他指标综合判断休克的纠正情况。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延迟性休克治疗中,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但一般在休克的紧急处理中,主要是按照休克的常规治疗流程进行。不过,在补液等方面要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如避免在月经期间过度强调补液速度等可能对身体其他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但这也是在遵循休克基本治疗原则下的适当调整,要以纠正休克为首要目标,同时兼顾女性患者的特殊生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