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主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由大量失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等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引发;感染性休克因微生物感染释放毒素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引起;心源性休克是心脏泵功能衰竭致心输出量锐减导致;神经源性休克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使血管运动中枢功能障碍致血管扩张;过敏性休克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发生Ⅰ型变态反应释放活性介质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所致,不同类型休克有相应影响因素。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一)失血性休克
1.成因:大量失血引起,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消化道大出血、产后大出血等,血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心输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例如严重外伤导致肢体大血管破裂,短时间内失血超过总血容量的20%-30%时可引发失血性休克。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因血管较脆弱、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同等出血量更易发生休克;性别差异一般不显著,但女性特殊生理期如产后出血风险需关注;生活方式中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机体储备能力下降,增加失血后休克风险;有慢性出血病史者,如消化道溃疡反复出血,机体已适应一定程度失血,一旦急性大量失血更易陷入休克状态。
(二)烧伤性休克
1.成因:大面积烧伤后,创面渗出大量血浆样液体,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一般烧伤面积越大、深度越深,渗出越严重,如大面积深度烧伤(烧伤面积>30%),伤后2-3小时渗出达高峰,若不及时补充血容量易引发烧伤性休克。
2.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皮肤薄、表面积相对较大,烧伤后渗出更明显,病情变化更快;性别差异不突出;生活方式中从事高危职业如消防员等,烧伤风险高;有皮肤疾病史者,皮肤屏障功能差,烧伤后更易出现严重渗出及休克。
(三)创伤性休克
1.成因:严重创伤,如骨折、挤压伤等,创伤导致的组织损伤、出血、疼痛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休克。例如严重的骨盆骨折,不仅有骨折端出血,还可能伴有盆腔内脏器损伤出血,同时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使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进一步影响循环。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创伤修复能力及代偿能力差;女性在一些特殊创伤场景下需关注,如孕期创伤风险不同;生活方式中从事高风险运动或职业者创伤概率高;有创伤史者再次创伤后休克风险增加。
二、感染性休克
(一)成因
1.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入侵人体后,释放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心功能抑制等,进而引发感染性休克。常见于重症肺炎、化脓性胆管炎、腹膜炎等严重感染性疾病。例如重症肺炎时,肺部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导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输出量相对不足,引发感染性休克。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严重感染并进展为感染性休克;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病情进展快;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长期卧床等易增加感染风险;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患者,感染后更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三、心源性休克
(一)成因
1.由于心脏泵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休克。常见病因有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病、心脏压塞等。例如急性心肌梗死面积超过40%时,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心输出量锐减,可导致心源性休克。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者患冠心病等基础心脏疾病概率高,更易发生心源性休克;男性冠心病发病率相对略高,心源性休克风险相对增加;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是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而增加心源性休克风险;有心脏疾病病史者,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再次心肌梗死时心源性休克风险明显升高。
四、神经源性休克
(一)成因
1.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导致血管运动中枢功能障碍,引起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而发生的休克。常见于高位脊髓损伤、脑干出血、剧烈疼痛等。例如高位脊髓损伤后,交感神经功能障碍,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神经源性休克。
2.影响因素:年龄对神经源性休克的影响主要与神经系统损伤的易感性及代偿有关;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从事高危职业如矿工等,脊髓损伤风险高;有神经系统疾病史者,如既往有脊髓病变,神经源性休克风险增加。
五、过敏性休克
(一)成因
1.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发生Ⅰ型变态反应,释放大量组胺等活性介质,导致全身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常见过敏原包括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食物(如花生、海鲜等)、昆虫叮咬等。例如对青霉素过敏者,使用青霉素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皮疹等。
2.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可能对某些食物或药物更易过敏;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频繁接触特定过敏原者(如对花粉过敏者在花粉季节)风险高;有过敏史者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性休克风险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