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主要分为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由心脏泵血功能急剧减退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引起,老年人风险高,男性冠心病相关比例可能较高,不良生活方式及心血管病史增加风险;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致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儿童血管脆弱、老年人皮肤弹性差等对血容量丢失耐受性不同,消化道溃疡病史等增加风险;分布性休克因血管扩张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儿童易感染性休克且病情变化快,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经常接触过敏原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风险高,有过敏或免疫缺陷病史人群风险增加。
一、心源性休克
(一)病因及机制
心源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急剧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不能维持机体基本代谢需求。常见病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大面积心肌梗死时,心肌坏死范围大,严重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可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心脏泵血;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使心脏无法有效射血。例如,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发生心源性休克,其中心肌梗死面积超过左心室面积的40%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老年人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老年人常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心血管疾病,血管弹性差,心肌储备功能减退。在应对老年人心源性休克时,需更加谨慎地监测生命体征,因为老年人对血压、心率等变化的耐受性较差。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心源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基础疾病的发生率上可能有不同,如男性冠心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可能导致男性心源性休克中因冠心病引起的比例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进而增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风险。对于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应强调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以降低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几率。
病史因素: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可能性明显增加。这类人群需要定期进行心血管评估,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以预防心源性休克的发生。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
(一)病因及机制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导致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组织灌注不足。常见的失血原因包括外伤引起的大血管破裂、消化道大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等);体液丢失的常见原因有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烧伤时大量血浆渗出,导致血容量减少。例如,在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1000ml就可能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通过临床统计发现,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发展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血管较脆弱,外伤后失血更容易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而且儿童对血容量丢失的耐受性更差,需要更迅速地进行补液等处理。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水分丢失后不易察觉,体液丢失时更容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且补液时需密切监测心肺功能,防止补液过多过快导致心衰等并发症。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女性宫外孕破裂出血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其发病机制和处理有其特殊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出汗的人群,如从事高温作业的人,若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容易发生体液丢失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应强调在高温环境下及时补水的重要性。
病史因素: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群,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风险增加,这类人群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胃镜检查等。
三、分布性休克
(一)病因及机制
分布性休克是由于血管扩张,血管容量相对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常见病因包括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过敏原产生速发型变态反应,释放大量组胺等介质,引起全身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感染性休克,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例如,感染性休克在重症感染患者中较为常见,据统计,严重感染患者中约有相当比例会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炎症介质的参与,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的大量释放,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
(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感染性休克,且病情变化较快。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对感染的反应能力下降,发生感染性休克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治疗。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过敏性休克中,某些过敏原的接触可能有一定的性别倾向,如女性对某些食物过敏原的过敏发生率可能与男性不同。
生活方式因素:经常接触过敏原的人群,如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花粉等过敏原时,更容易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有免疫功能低下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增加,需注意预防感染。
病史因素:有过敏病史的人群,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风险明显升高,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有免疫缺陷病史的人群,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增加,需要加强感染预防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