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补液有一般原则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原则包括尽早开始补液、遵循晶体液优先原则(先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等,按情况调整量和速度)、根据休克类型调整补液(失血性休克先晶体胶体重补再控出血源,感染性休克晶休复苏基础上补胶体并联合抗感染)、监测补液效果(通过生命体征、尿量等指标调整方案)。特殊人群中儿童休克要按体重算量、控速度;老年休克要考虑心肾功能影响、个体化补液;妊娠期休克要关注对胎儿影响、调整补液方案以保母胎安全。
一、休克补液的一般原则
(一)尽早开始补液
一旦确诊休克,应尽快启动补液治疗。因为休克发生后机体的微循环障碍会迅速影响组织灌注,早期及时补液有助于改善组织的血液灌流。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都需尽早识别休克迹象并开始补液。例如,对于有外伤史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在初步评估后应立即进行补液;对于患有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也应在明确诊断后迅速开展补液措施,以阻止休克进一步恶化对各脏器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二)遵循晶体液优先的原则
1.晶体液的选择与作用
首先选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晶体液可以快速补充血管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恢复血容量。生理盐水能够补充细胞外液的丢失,维持电解质平衡;乳酸林格液除了含有钠、钾、钙、氯离子外,还含有乳酸根,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碳酸氢根,对纠正酸中毒有一定帮助。对于不同人群,晶体液的补充量和速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比如,儿童休克时晶体液的补液速度和量需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进行计算,以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对儿童的脏器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心肾功能减退,补液时需要密切监测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来调整晶体液的输入速度和量,防止加重心脏负担或导致肺水肿等并发症。
2.晶体液的补液量
一般先快速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成人可先快速输入1000-2000ml的晶体液,然后根据患者的反应(如血压、心率、尿量等)调整后续补液量。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失血量的估计结合晶体液的补充有一定的公式参考,但需灵活调整。例如,根据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来初步判断补液量,休克指数为0.5多提示血容量正常,1.0约丢失20%-30%血容量,需快速补液;1.5约丢失30%-50%血容量,需大量补液等。
(三)根据休克类型调整补液
1.失血性休克
需积极补充丢失的血液成分,但在血液制品缺乏时先以晶体液和胶体液补充。同时要积极寻找出血源并进行控制。对于有慢性失血病史的患者,补液时要考虑其长期营养状况对机体耐受补液的影响,可能需要更缓慢、逐步地纠正血容量,避免快速大量补液引发心脏等脏器的并发症。例如,长期贫血的患者,心脏已经适应了相对低血容量的状态,快速大量补液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2.感染性休克
在充分晶体液复苏的基础上,可适当补充胶体液,如白蛋白等。感染性休克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胶体液有助于维持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减少血管内液体外渗。对于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由于其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可能下降等因素,使用胶体液时要注意监测白蛋白水平及心肺功能。同时,要针对感染源进行积极处理,补液的同时联合抗感染治疗,不同年龄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如儿童感染性休克,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脏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补液时更要精确控制量和速度,密切观察脏器功能变化。
(四)监测补液效果
1.监测指标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同时监测尿量,尿量是反映组织灌注的重要指标,成人要求尿量维持在0.5-1ml/(kg·h)以上,儿童根据年龄有相应的尿量要求标准。还需监测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于不同人群,监测的频率和重点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CVP的监测需要结合其心功能情况来判断补液是否合适,过高的CVP可能提示心脏前负荷过重;儿童患者尿量的监测更为关键,因为儿童的脏器对灌注不足的反应相对敏感,通过尿量可以早期发现补液是否有效。
根据监测指标调整补液方案。如果补液后血压回升、心率减慢、尿量增加,提示补液有效,可维持当前补液速度和量;如果生命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需进一步调整补液策略,可能需要增加补液量、更换补液种类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二、特殊人群休克补液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休克
1.补液量计算
儿童休克补液需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例如,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儿童,晶体液初始补液量一般为20ml/kg快速静脉输注,根据病情可重复使用。但要注意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特点,新生儿的脏器功能更不成熟,补液量和速度需要更加谨慎,避免补液过多导致脑水肿等并发症。
2.补液速度控制
补液速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休克严重程度调整。对于重度休克的婴儿,可能需要更快的初始补液速度,但要密切观察心脏和肺部的反应,防止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同时,儿童的循环系统对容量变化较为敏感,补液过程中要频繁评估生命体征和脏器功能,及时调整速度。
(二)老年休克
1.心肾功能影响
老年患者多伴有心肾功能减退,补液时要注意对心脏和肾脏的影响。补液前要评估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肾脏基础功能(如肌酐清除率等)。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CVP和尿量,CVP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8-12cmHO,尿量要维持在正常范围,避免因补液过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或因补液不足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2.个体化补液
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大,要根据其基础疾病、营养状况等进行个体化补液。例如,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休克患者,补液时要选择对心脏负荷影响较小的补液方式和速度;对于营养不良的老年休克患者,可能需要在补液的同时考虑营养支持,但补液和营养支持的平衡需要谨慎把握。
(三)妊娠期休克
1.对胎儿的影响
妊娠期休克补液时要特别关注对胎儿的影响。补液要维持母体的有效循环血量,以保证胎儿的血液灌注。例如,失血性休克的妊娠期患者,补液不仅要补充母体丢失的血容量,还要考虑胎儿的氧供和营养需求。补液过程中要监测胎儿的心率、胎动等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补液晶体液和胶体液。
2.补液方案调整
妊娠期的生理变化会影响补液的分布,需要根据孕周等调整补液方案。随着孕周增加,子宫增大可能会压迫下腔静脉,影响静脉回流,补液时要注意补液的途径和速度,可能需要适当调整体位并优化补液策略,以确保母体和胎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