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两虚是中医病理概念指气与血均不足,成因包括久病耗伤、失血过多、脾胃虚弱,症状有面色萎黄苍白、头晕眼花等一般表现及不同人群月经不调、发育迟缓等差异表现,会降低抗病能力等健康影响,干预需通过中医食疗、适度运动、调理脾胃、避免劳累保证睡眠来改善。
一、定义及内涵
气血两虚是中医理论中的病理概念,指气与血两者均处于不足的状态。气在人体中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血则有滋养、濡润之功,当气的生成不足或血的化生匮乏,或两者相互影响导致亏虚时,便形成气血两虚的病理状态。
二、成因分析
1.久病耗伤:长期患病会损耗人体正气,包括气和血,如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病程迁延易致气血两虚。
2.失血过多:外伤出血、月经过多、产后失血等,若未及时调养,会使血液大量流失,进而导致气随血脱,引发气血两虚。
3.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以生成气血。若脾胃功能减退,运化失常,则气血生化乏源,逐渐出现气血两虚。
三、症状表现
1.一般表现: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气短懒言、肢体乏力、自汗等。
2.不同人群差异
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减少等月经不调表现。
儿童:长期气血两虚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发育迟缓、体质虚弱、易患病等。
老年人:会加重机体虚弱状态,出现精神萎靡、免疫力下降、脏腑功能减退等情况。
四、对健康的影响及干预方向
气血两虚会降低人体的抗病能力和生理功能,影响生活质量。干预上需从多方面调理,如通过中医食疗(食用红枣、桂圆、山药、阿胶等补气养血食物)、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运动以促进气血流通)来改善,对于脾胃虚弱者需注重调理脾胃功能以增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需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以利于气血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