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常见引起原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部分人群出生时心脏功能就弱;年老体衰,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致心气渐亏;久病耗伤,慢性疾病长期迁延不愈或多次患病会耗伤心气;情志因素,长期情志不舒影响心脏气血运行;饮食不节,过度节食挑食致气血生化不足或嗜食肥甘厚味致痰湿内生影响心气。
一、先天禀赋不足
部分人群由于先天体质因素,心脏功能在出生时就相对较弱,存在心气虚的潜在倾向。例如,胎儿在母体发育过程中,若母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可能导致胎儿心脏相关的气血生成与功能发育不完善,出生后就容易出现心气虚的状况,这种情况在婴幼儿时期可能就会有一些表现,如活动后容易气短等,但往往容易被忽视。
二、年老体衰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心脏功能也不例外。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心气渐亏,心的推动血液运行等功能减弱。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加,心肌细胞会逐渐发生变化,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都会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心气虚的发生概率增加。比如,老年人常出现的活动耐力下降,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很大程度上与心气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不能满足机体活动时的血液需求有关。
三、久病耗伤
1.慢性疾病影响: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等,疾病长期迁延不愈,会耗伤心气。以慢性心力衰竭为例,心脏长期处于负荷过重或心肌受损的状态,心脏为了维持基本的泵血功能不断代偿,久而久之会导致心气耗散。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心气虚的发生率较高,因为疾病过程中心脏的气血消耗过多,无法得到有效恢复。
2.反复患病损耗:多次患病,尤其是长期的呼吸系统疾病等,也可能间接影响心气。例如,长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导致肺气耗散,而肺与心相互关联,肺气虚进一步影响心气,最终导致心气虚。因为肺主气司呼吸,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肺气不足会影响心气的生成与功能。
四、情志因素
长期的情志不舒,如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状态,会影响心脏的气血运行。中医理论认为,怒伤肝,忧思伤脾,而过度的情志刺激会影响心气。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中的人群,容易出现情志不遂,进而影响心气,导致心气虚的发生。现代研究也发现,长期的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等机制影响心脏功能,使得心气不足。
五、饮食不节
1.过度节食或挑食:长期过度节食或者挑食,会导致人体气血生化不足。心主血脉,血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如果饮食摄入不足,脾胃功能受到影响,无法正常运化水谷,就会使心气的物质基础匮乏,从而引起心气虚。比如一些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的人群,容易出现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等心气虚的表现。
2.嗜食肥甘厚味: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痰湿内生。痰湿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影响心气。研究发现,长期高油高糖饮食的人群,往往存在血脂异常、血液黏稠度增加等情况,这会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长期下去容易导致心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