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的成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是部分人群因先天禀赋不足存在气虚体质基础;后天因素涵盖饮食(长期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油腻致脾胃受损气血生化无源)、情志(长期不良情志影响气机运行致脾胃运化受影响气血生化不足)、劳逸(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致气血耗伤或生成不足)、疾病(慢性疾病长期耗伤气血津液、术后或产后身体虚弱易致气虚)等方面。
一、先天因素
(一)含义
部分人群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在胎儿时期发育欠佳等原因,就可能存在气虚的体质基础。例如,父母体质较弱,在孕育过程中,胎儿所获取的精气相对不足,出生后便易出现气虚的状况,这在一些早产儿或先天体质较弱的新生儿身上可能有所体现,从中医理论角度看,先天之精气不足是导致气虚的一个起始因素。
二、后天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长期饮食不节:长期过度节食、挑食、偏食等会使人体获取的营养物质不足,尤其是脾胃所需要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缺乏,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受影响后,气血生成不足,进而引发气虚。比如长期以快餐为主食,营养不均衡,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嗜食生冷油腻: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如大量饮用冰镇饮料、食用过多生冷瓜果等,会损伤脾胃阳气。油腻食物不易消化,长期食用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从而出现气虚表现。例如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且喜好冷饮的人群,更易出现气虚相关问题。
(二)情志因素
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志状态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中医认为,情志不舒会导致肝失疏泄,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功能受损则气血生化不足,最终引发气虚。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中的人群,由于精神长期紧张,易出现气虚相关症状,像神疲乏力、气短等。
(三)劳逸因素
1.过度劳累:包括体力过度劳累和脑力过度劳累。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会耗伤人体的气血;长期用脑过度,如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学习等,也会耗伤气血,导致气虚。例如一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或者长期熬夜加班、高强度用脑的上班族,都容易出现气虚情况。
2.过度安逸:长期缺乏运动,运动量过少会使人体的气机不畅,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气血生成不足,从而导致气虚。比如一些长期久坐不动的办公室人群,由于缺乏运动,易出现气虚表现,如肢体倦怠、气短懒言等。
(四)疾病因素
1.慢性疾病影响: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慢性心力衰竭等,会长期耗伤人体的气血津液。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长期咳嗽咳痰会耗伤肺气,导致肺气不足,出现气短、乏力等气虚症状;慢性胃炎患者长期脾胃功能受损,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导致气血生成不足,引发气虚。
2.术后或产后身体虚弱:手术后身体较为虚弱,气血耗伤;产后女性由于分娩过程中失血等原因,身体处于气血亏虚的状态,如果产后调理不当,就容易出现气虚情况。例如产后女性若没有得到良好的营养补充和休息,易出现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等气虚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