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性肠梗阻是梗阻部位在回肠末端或结肠的肠梗阻,病因有机械性(如肠粘连、肠道肿瘤、粪块堵塞、肠扭转、肠套叠等)和动力性(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致肠壁肌肉运动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胀痛,定位不确切,中下腹为主)、呕吐(出现晚,后期可呈粪样)、腹胀(明显,中下腹显著,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肛门停止或少量排气排便,诊断靠腹部X线平片及体格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防治感染)和手术(适用于绞窄性等情况解除梗阻),儿童需密切观察病情、重视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老年人要综合评估全身状况、权衡手术利弊并维持内环境稳定。
一、定义
低位性肠梗阻是指梗阻部位发生在回肠末端或结肠的肠梗阻,其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部位相对靠下。
二、病因
1.机械性因素:常见有肠粘连(多因腹部手术、炎症等引起)、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等占据肠腔)、粪块堵塞(老年人或便秘患者易发生)、肠扭转(如乙状结肠扭转等)、肠套叠(儿童可发生)等。
2.动力性因素:较少见,多因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导致肠壁肌肉运动功能紊乱,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等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也可能影响低位肠道出现梗阻。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表现为腹部胀痛,疼痛程度因梗阻程度而异,不完全性梗阻时疼痛相对较轻,完全性梗阻时疼痛较剧烈,但定位可能不十分确切,以中下腹为主。
2.呕吐:出现较晚,初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若梗阻部位较低、时间较长,呕吐物可呈粪样,这是因为肠内容物淤积、发酵后反流所致。
3.腹胀:较为明显,尤其是低位梗阻时,腹胀以中下腹显著,可见肠型和蠕动波。
4.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时,患者肛门不再排气、排便;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可有少量排气、排便,但仍存在梗阻。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是常用方法,可见多个阶梯状排列的液平面,有助于判断肠梗阻的存在及部位,若为结肠梗阻,还可见结肠扩张明显,梗阻部位以上肠管积气扩张等表现。
2.体格检查:可发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若有绞窄性肠梗阻时),触及腹部包块(如肠道肿瘤等情况)等。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及酸碱情况补充相应的液体和电解质;防治感染,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2.手术治疗: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引起的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梗阻等情况,通过手术解除梗阻原因,如松解粘连、切除肿瘤、复位肠套叠或扭转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低位性肠梗阻时,因其肠道功能发育特点及表达能力有限,需密切观察腹痛、呕吐、腹胀及排便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由于儿童对水电解质紊乱耐受性差,更要重视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且儿童肠梗阻病因中肠套叠等相对常见,需谨慎处理。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生低位性肠梗阻时,要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积极排查病因,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权衡手术利弊,同时注意维持内环境稳定,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