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是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其发病与遗传、紫外线暴露、皮肤因素及原有皮肤病变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皮肤表现和非皮肤转移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和病理活检,治疗包括手术及辅助治疗,预后与肿瘤分期相关,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较好,晚期差,不同年龄、性别等有差异需长期随访监测
一、定义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黑色素细胞是皮肤中产生黑色素的细胞,能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等。
二、发病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与特定基因突变有关,如CDKN2A等基因的突变,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后代需密切关注皮肤状况。
2.紫外线暴露:长期大量紫外线照射是重要诱因,长期在阳光下工作、户外活动且未做好防晒的人群,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过度紫外线暴露,会增加成年后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不同生活方式中户外活动多、防晒措施不足的人群更易受影响。
3.皮肤因素:皮肤类型相关,如皮肤白皙、容易晒伤且不易晒黑的人,比肤色较深的人更易患恶性黑色素瘤,不同年龄阶段皮肤状态不同,儿童皮肤更娇嫩,经紫外线损伤后更易引发病变,性别上无绝对差异,但不同性别生活方式导致紫外线暴露程度不同可能有一定影响。
4.原有皮肤病变:某些原有皮肤病变,如先天性巨大色素痣等,发生恶变转化为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较高,不同病史人群若有此类原有皮肤病变需密切监测。
三、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常见于皮肤暴露部位,如下肢、上肢、头颈部等,表现为色素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的斑块或结节,颜色可呈黑色、棕色、白色、红色等多种颜色混合,随着病情进展,病变可迅速增大、破溃、出血等,不同年龄人群皮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皮肤病变可能更易被忽视,需仔细检查。
2.非皮肤表现:若发生转移,可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转移至脑部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不同年龄、病史患者转移表现不同,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会掩盖转移症状,需综合判断。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检查皮肤病变的形态、大小、边界、颜色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时操作力度等需适当调整,儿童皮肤娇嫩,检查要轻柔。
2.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明确病变性质是恶性黑色素瘤等,不同部位病变活检操作有差异,头颈部等特殊部位活检需谨慎。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早期主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根据肿瘤分期等确定切除范围,如原位恶性黑色素瘤可采用局部扩大切除,进展期可能需要更广泛切除甚至联合淋巴结清扫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和耐受能力。
2.辅助治疗:对于中晚期患者可能需要辅助治疗,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但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不同病史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评估。
六、预后情况
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经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晚期患者预后较差,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转归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可能有不同的预后特点,需长期随访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