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过后肌肉酸痛可通过多种方法应对,一是保证休息并进行静态拉伸,充足休息助恢复,静态拉伸能放松肌肉等;二是运动后24-48小时内冷敷,48小时后热敷,分别起到收缩血管减轻炎症等和扩张血管促进代谢等作用;三是自我或请专业人员按摩酸痛肌肉,帮助放松纤维、促进循环代谢;四是补充足够水分和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C和E等;五是肌肉酸痛缓解后进行适度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高强度运动。
一、休息与放松
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首先要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有时间恢复。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休息的时长会因身体状况有所差异,一般成年人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有助于肌肉恢复,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息,因为他们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但需求大。
可以进行静态拉伸,缓慢地伸展酸痛的肌肉,每个拉伸动作保持15-30秒,重复2-3次。例如,大腿肌肉酸痛时,可以做压腿的拉伸动作,通过拉伸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增加肌肉的弹性,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酸痛感。对于有运动习惯的人群,拉伸可以更好地维持肌肉的柔韧性;而对于平时缺乏运动突然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的人,静态拉伸能有效缓解当下的酸痛状况。
二、冷敷与热敷
冷敷:在运动后24-48小时内,可采用冷敷的方法。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酸痛的肌肉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缓解肌肉酸痛。对于年轻人来说,运动强度较大后及时冷敷能快速缓解酸痛;而对于有旧伤病史的人群,冷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可能出现的炎症加重,但如果旧伤处于急性期有出血等情况则需谨慎使用冷敷。
热敷:在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肌肉酸痛部位,温度以感觉舒适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够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组织的代谢废物排出,有助于缓解肌肉酸痛。不同性别在热敷时感受可能相似,但女性如果处于生理期,热敷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引起不适。对于生活方式久坐且突然运动后肌肉酸痛的人群,热敷能较好地促进身体恢复血液循环。
三、按摩
自我按摩或请专业人员按摩酸痛的肌肉。按摩时可以用手掌轻轻揉捏肌肉,从肌肉的远端向近端进行按摩,力度要适中,以自己能够承受的轻微酸痛感为宜。按摩能够帮助放松紧张的肌肉纤维,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对于经常运动的人,定期的自我按摩可以预防肌肉酸痛的发生;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运动后肌肉恢复较慢,专业按摩可以更好地缓解酸痛,但要注意按摩人员的手法和力度,避免过度按摩造成损伤。
四、补充营养
运动后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多喝水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废物排出。在营养方面,要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蛋白质是肌肉修复的重要原料;同时补充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绿叶蔬菜等,维生素C和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肌肉的氧化损伤,缓解酸痛。不同年龄的人群对营养的需求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的摄入来支持肌肉生长和恢复;老年人则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在补充蛋白质等营养时要考虑消化吸收能力。
五、适度运动
在肌肉酸痛有所缓解后,可以进行适度的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等,促进血液循环,进一步帮助缓解肌肉酸痛,但要避免进行高强度的运动,以免加重肌肉损伤。对于有运动习惯的人,适度运动可以加速身体恢复;而对于平时运动较少的人,在肌肉酸痛缓解后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防止再次出现严重的肌肉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