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肌肉酸痛可由运动性因素、疾病因素及其他因素引起。运动性因素包括肌肉劳损(长时间高强度运动等致乳酸堆积,不同年龄及生活方式人群易患)和肌肉拉伤(运动中肌肉突然剧烈收缩等致,不同年龄人群患病情况不同);疾病因素有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引发免疫反应致酸痛,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别)、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致,发病年龄及人群有差异)、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不同年龄及人群患病风险不同);其他因素包含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D或B族维生素致,不同人群易缺乏)、药物副作用(如他汀类药物,老年人等更易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一、运动性因素
1.肌肉劳损: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尤其是无氧运动,如短跑、举重等,会使肌肉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大量乳酸,当乳酸堆积过多且代谢不及时时,就会导致四肢肌肉酸痛。例如,进行一次高强度的登山活动后,很多人会出现腿部肌肉酸痛的情况,这是因为登山过程中腿部肌肉反复收缩,加速了乳酸的生成。一般来说,这种肌肉劳损引起的酸痛通过适当休息、拉伸等方式可逐渐缓解。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年轻人运动强度大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即使运动强度不大也可能因运动时间过长等原因出现肌肉劳损导致的酸痛;在生活方式上,经常缺乏运动突然增加运动量的人也易发生。
2.肌肉拉伤:运动中肌肉突然剧烈收缩或被过度牵拉,可能导致肌肉拉伤,出现四肢肌肉酸痛,同时可能伴有局部肿胀、淤血等表现。比如在篮球运动中,运动员快速变向时可能导致腿部肌肉拉伤。肌肉拉伤的严重程度不同,酸痛的程度和恢复时间也不同,轻度拉伤可能几天内缓解,重度拉伤则需要较长时间恢复。不同年龄人群中,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时肌肉协调性相对较差,更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女性在生理期时肌肉力量可能相对较弱,运动中也更易出现肌肉拉伤情况。
二、疾病因素
1.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病,除了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外,也可能出现四肢肌肉酸痛的表现。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起身体的免疫反应,释放一些炎性介质,导致肌肉酸痛。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流感流行季节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出现四肢肌肉酸痛;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出现四肢肌肉酸痛的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且恢复较慢。
2.风湿性疾病:像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关节及周围组织,也可出现四肢肌肉酸痛的情况,同时伴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病情多呈慢性、反复发作。类风湿关节炎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年女性相对多见;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出现四肢肌肉酸痛,该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病情较为复杂,需要长期规范治疗。
3.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可能出现四肢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同时伴有怕冷、水肿、记忆力减退等表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曾接受过甲状腺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三、其他因素
1.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D时,可能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肌肉功能异常,出现四肢肌肉酸痛。维生素D缺乏在儿童中相对常见,尤其是日照不足的儿童;老年人由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下降等原因也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缺乏B族维生素也可能引起神经病变相关的肌肉不适,B族维生素参与神经细胞的代谢等过程,长期素食、节食等人群易出现B族维生素缺乏。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四肢肌肉酸痛的副作用,如他汀类药物,部分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降血脂过程中会出现肌肉酸痛的情况。不同人群对药物副作用的敏感性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易出现药物相关的肌肉酸痛不良反应;有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的人群使用可能导致肌肉酸痛副作用的药物时需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