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围绝经期综合征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月经紊乱,表现为周期、经量改变,与卵巢功能衰退、激素失衡等有关;血管舒缩症状,如潮热(短暂面部颈部发红、轰热、出汗,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出汗(常与潮热同时,头颈部、胸部为主,夜间等易发作);精神神经症状,有情绪波动(焦虑等,与雌激素影响神经递质有关)、记忆力减退(与雌激素缺乏影响大脑认知功能有关);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有阴道干燥(雌激素下降致阴道黏膜变化)、泌尿系统症状(尿频等感染及尿失禁等,与雌激素缺乏致尿道及盆底变化有关);骨骼肌肉症状,有骨质疏松(骨量丢失,腰背等疼痛,年龄大等风险高)、关节疼痛(大关节疼痛僵硬,与雌激素及骨质疏松等有关)
一、月经紊乱
1.表现形式: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月经紊乱较为常见,可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如原本28-30天的周期,变为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一次月经;也可出现月经周期缩短,月经频发;还可能出现经量的改变,有的患者经量逐渐减少,有的则经量增多,甚至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这种月经紊乱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分泌失衡导致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紊乱所致。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如45-55岁左右的女性进入围绝经期,更容易出现此类月经改变;从生活方式来看,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可能会加重月经紊乱的程度;有妇科疾病病史的女性,围绝经期时月经紊乱可能会更为复杂。
2.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女性在45岁左右开始进入围绝经期,这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自然衰退,女性相对男性更容易在这个阶段出现月经相关的变化。
二、血管舒缩症状
1.潮热: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常见的血管舒缩症状,表现为反复出现短暂的面部和颈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轰热,继之出汗,一般持续1-3分钟。轻者每日发作数次,重者十余次或更多。其发生机制主要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不稳定有关。对于年龄在45-55岁的女性,潮热症状较为明显;生活方式方面,高温环境、饮酒、喝咖啡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潮热症状;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女性,潮热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需密切关注。
2.出汗:常与潮热同时出现,出汗部位以头颈部、胸部为主,夜间或应激状态下更易发作。出汗是身体通过散热来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由于围绝经期激素变化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异常出汗情况。
三、精神神经症状
1.情绪波动:患者常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表现为焦虑、抑郁、烦躁、易怒等。例如,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就大发脾气,或者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这是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了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变化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在年龄方面,45岁左右女性情绪波动相对更明显;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缺乏社交活动等会加重情绪波动;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女性,围绝经期时情绪波动可能更为严重。
2.记忆力减退: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的情况,尤其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记忆模糊。这与雌激素缺乏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有关,雌激素对维持大脑的正常认知功能有一定作用,当雌激素水平降低时,会影响海马等与记忆相关脑区的功能。
四、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1.阴道干燥: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萎缩,弹性降低,分泌物减少,导致阴道干燥,可伴有性交疼痛。这种情况在性生活中会给女性带来不适,影响性生活质量。对于有过妇科手术切除卵巢等病史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更为明显,阴道干燥症状可能更早出现且更严重;年龄在围绝经期的女性,随着雌激素的逐渐减少,阴道干燥的发生率增加。
2.泌尿系统症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以及尿失禁等情况。这是因为雌激素缺乏导致尿道黏膜变薄,防御能力下降,同时盆底肌肉松弛,容易出现尿失禁等问题。
五、骨骼肌肉症状
1.骨质疏松:围绝经期女性骨吸收速度大于骨形成速度,导致骨量丢失,易发生骨质疏松。表现为腰背疼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长期骨质疏松可能会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年龄越大,尤其是5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风险越高;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女性,骨质疏松发生风险增加;有家族骨质疏松病史的女性,需更加关注骨骼健康。
2.关节疼痛:可出现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等大关节。这与雌激素缺乏导致关节周围组织代谢改变,以及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