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胎粪性腹膜炎
胎粪性腹膜炎是新生儿期较少见疾病,因胎儿期肠管梗阻、穿孔致胎粪流入腹腔引发化学性和异物性腹膜炎继而钙化,病因与胎儿肠道发育等多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轻重不同情况及腹部体征和影像学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及病史临床表现,治疗分保守和手术,预后与病情等有关,新生儿及有家族史者需特殊注意。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胎儿期肠管的某段发生梗阻,肠腔内压力增高,导致肠管穿孔,胎粪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炎症反应。最初为无菌性腹膜炎,之后可能发生感染。部分病例可出现胎粪性肠梗阻,是由于胎粪稠厚,在回肠末端引起梗阻,同时可能伴有肠穿孔。其具体的发病机制涉及胎儿肠道发育异常、肠管动力或结构异常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轻者可无症状,常在腹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典型病例可出现呕吐、腹胀、便秘等肠梗阻表现,若伴有肠穿孔,可出现腹膜炎体征,如发热、腹痛、腹肌紧张等,但新生儿由于表达能力差,腹膜炎体征可能不典型。
2.腹部体征:腹部可能膨隆,触诊时可能有压痛等表现,部分患儿腹部可触及包块。
3.影像学表现:腹部X线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见腹腔内钙化影,这是胎粪性腹膜炎的特征性表现,同时可能伴有肠梗阻的X线征象,如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
三、诊断
1.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如前所述,可见腹腔内钙化灶以及肠梗阻相关表现,钙化灶的形态、分布等有助于辅助诊断。
超声检查:可观察腹腔内的情况,帮助发现是否存在肠管异常、腹腔内积液等情况,对诊断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2.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胎儿期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如家族中有相关肠道发育异常病史等)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四、治疗
1.保守治疗: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儿,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胃肠减压、支持治疗等,维持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观察病情变化。
2.手术治疗:若患儿出现肠梗阻加重、肠穿孔引起严重腹膜炎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肠梗阻、修补肠穿孔、清理腹腔内的胎粪等异物。手术方式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如肠粘连松解术、肠穿孔修补术等。
五、预后
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轻者经过及时治疗预后较好,而病情严重、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儿预后可能较差。部分患儿可能会遗留一些后遗症,如肠粘连等,影响肠道功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在诊断和治疗胎粪性腹膜炎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使用谨慎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相对低下,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有家族史的胎儿及新生儿:对于有家族中曾有胎粪性腹膜炎患儿等相关肠道发育异常家族史的胎儿,在产前要加强监测,出生后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相关症状,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