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发性腹膜炎
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严重并发症,发病机制与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腹胀及腹部压痛反跳痛、腹水征等,诊断靠腹水检查和血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腹腔穿刺放腹水、支持治疗,预防要积极治基础病、注意饮食卫生、定期监测。
一、定义
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指在无腹腔内临近器官直接细菌感染源的情况下发生的腹膜炎症,主要由肠道细菌易位至腹腔引起。
二、发病机制
1.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肝硬化患者常存在门静脉高压,导致肠道淤血、水肿,肠黏膜屏障功能减退,肠道内细菌容易穿过肠黏膜进入腹腔。例如,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肠道通透性明显高于健康人,使得肠道细菌更易移位。
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肝硬化患者多伴有脾功能亢进,白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同时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对腹腔内细菌的清除能力减弱,从而容易引发腹膜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有发热表现,体温可在38℃左右,部分患者体温更高。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表现不典型;老年患者可能发热不明显,但感染风险更高。
腹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可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也可呈阵发性加重。腹痛的程度和部位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异。
腹胀:由于腹水增多及腹膜炎刺激,患者常出现腹胀加重,影响呼吸和进食,生活方式上可能因腹胀而减少活动。
2.体征
腹部压痛、反跳痛:这是腹膜炎的典型体征,腹部查体时可发现腹部有压痛,按压后松开手指出现反跳痛。
腹水征:肝硬化腹水患者本身存在腹水,发生自发性腹膜炎时腹水可能增多,查体可发现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水相关体征。
四、诊断方法
1.腹水检查
腹水常规:腹水白细胞计数升高,多形核白细胞(PMN)计数≥250×10/L是诊断自发性腹膜炎的重要指标。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腹水白细胞计数范围不同,儿童正常腹水白细胞计数较低,若高于相应年龄正常范围需警惕感染。
腹水细菌培养:若培养出致病菌可明确诊断,但阳性率相对较低。通过腹水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白细胞计数波动范围与成人不同,需结合具体年龄判断。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一旦怀疑自发性腹膜炎,应尽早使用抗生素。常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低龄儿童使用抗生素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2.腹腔穿刺放腹水:对于大量腹水导致腹胀明显等症状的患者,可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减轻症状,但放腹水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3.支持治疗:包括补充白蛋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于肝硬化患者,补充白蛋白有助于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腹水形成;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护要求和注意事项不同。
六、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肝硬化患者,应积极控制肝硬化病情,如治疗门静脉高压等,以减少肠道细菌易位的风险。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防止肠道感染,进而降低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人群饮食卫生要求略有不同,儿童要特别注意食物的清洁和新鲜度。
3.定期监测:肝硬化患者应定期监测腹水情况、血常规等,早期发现自发性腹膜炎的迹象,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