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善营养不良性贫血,需从饮食调整、针对病因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三方面着手。饮食上要增加含铁、维C、蛋白质食物摄入;针对病因要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治疗基础疾病;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各有注意要点,儿童需保证饮食搭配、定期体检,孕妇要保证营养、遵医嘱补充营养素,老年人要选易消化食物、定期体检及合理营养补充。
一、饮食调整
1.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常见富含铁的食物有瘦肉(如牛肉、猪肉等)、动物肝脏(猪肝、鸡肝等)、豆类(红豆、黑豆等)、绿叶蔬菜(菠菜、苋菜等)。例如,每100克猪肝中含铁量较高,能为机体补充较多铁元素以改善贫血状况。不同年龄段对铁的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相对更多,应保证这类食物的充足摄入;成年人也需维持合理的铁摄入来预防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发生及加重。
2.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像柑橘类水果(橙子、柚子等)、猕猴桃、草莓等都富含维生素C。以橙子为例,其含有的维生素C能提高铁的吸收率,在食用含铁食物的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能更好地改善贫血。对于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影响铁吸收的人群,更应注重维生素C的补充来辅助铁的吸收利用。
3.保证蛋白质的充足供应: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成血红蛋白的物质基础。鱼类、蛋类、奶类以及豆类制品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例如,每100克鸡蛋含有的优质蛋白质能为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来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不同年龄人群对蛋白质的需求有差异,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等原因,更要确保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优质蛋白质来维持身体正常的造血功能。
二、针对病因治疗
1.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有些人因为挑食、偏食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从而引发营养不良性贫血。对于这类人群,需要帮助其认识到均衡饮食的重要性,逐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保证各类营养素的全面摄入。比如青少年时期若存在挑食习惯,容易出现营养缺乏导致贫血,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其合理搭配饮食。
2.治疗基础疾病:某些基础疾病会影响营养的吸收或导致贫血加重,如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肠炎等)会影响铁等营养素的吸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会加快机体代谢,消耗过多营养物质。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改善营养吸收状况;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要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从而间接改善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状况。不同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需根据具体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但都要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纠正贫血为目标。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营养不良性贫血对其影响较大。家长要格外注意儿童的饮食搭配,保证食物种类丰富,避免儿童养成挑食、偏食习惯。例如,可将富含铁的食物做成儿童喜欢的辅食样式,增加儿童的食欲。同时,要定期带儿童进行体检,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贫血情况并进行调整。
2.孕妇:孕妇由于自身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对营养的要求较高,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孕妇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除了正常的饮食调整外,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等营养素,但要注意避免自行盲目用药。要定期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自身及胎儿的贫血相关指标情况,确保母婴健康。
3.老年人: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牙齿咀嚼能力下降等因素可能影响食物的摄入和营养吸收。老年人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将肉类做成肉末、将蔬菜做成菜泥等。同时,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关注贫血相关指标,若发现贫血要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调整,在饮食调整的基础上,必要时可在医生评估后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