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上出血性起病急,有头痛呕吐等,缺血性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影像学检查出血性CT见高密度影,缺血性早期CT可能无异常,MRI对脑梗死更敏感;治疗原则出血性控制出血等,缺血性超早期符合指征可溶栓,脑梗死围绕改善循环等,不同人群治疗有调整。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例如,血管壁病变可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引起,使血管弹性降低、狭窄或破裂;血液成分改变如高血脂、高血糖等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流;血流动力学改变则可能因血压波动等因素,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发病机制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闭塞,使得局部脑组织失去血液供应。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比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逐渐堵塞血管,当堵塞到一定程度,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就会发生脑梗死。
二、临床表现差异
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起病较急,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如脑出血时,由于血液在脑内积聚,压迫周围脑组织,可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出血部位不同,症状有所差异,若为基底节区出血,可能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相对较为多样,一般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相对出血性脑卒中进展可能相对较缓,但也因梗死部位和范围而异。
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组织对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大脑中动脉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小脑梗死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一般来说,脑梗死的症状相对更侧重于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且不同血管供应区域梗死表现不同,但其起病方式多为逐渐进展或在安静状态下发病。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在头颅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可清晰显示出血的部位、范围等;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而头颅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更敏感,在早期即可发现缺血病灶。
脑梗死: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改变,发病数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在脑梗死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发现异常信号,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诊断价值极高,能更早发现缺血半暗带,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四、治疗原则区别
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治并发症等。如果是大量脑出血,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清除血肿;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则根据不同的发病时间窗等采取不同措施,超早期(一般指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可考虑溶栓治疗,不符合溶栓指征的可考虑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
脑梗死:治疗主要围绕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在时间窗内可进行溶栓、取栓等再灌注治疗,同时进行抗血小板、稳定斑块、改善脑代谢等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特殊人群,治疗需有所调整,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女性患者在一些药物使用上可能因生理差异需要考虑特殊情况;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减少脑卒中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