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物理损伤等引起的腹膜炎症性疾病,病因有继发性和原发性,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及腹部压痛反跳痛等体征,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及时诊断治疗以改善预后。
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物理损伤等引起的腹膜炎症性疾病。
一、病因
1.继发性腹膜炎:最常见,主要继发于腹腔内的脏器穿孔、破裂、炎症和手术污染等。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消化液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刺激,随后引发感染导致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穿孔、胆囊炎穿孔等也是常见的引发原因,肠道内的细菌等病原体进入腹腔引发炎症。
2.原发性腹膜炎:腹腔内无原发病灶,细菌通过血行播散、淋巴途径或女性生殖系统等侵入腹腔引起腹膜炎。常见于儿童,尤其是肝硬化并发腹水、肾病综合征等机体抵抗力低下的人群,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腹膜引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一般为持续性、剧烈疼痛,疼痛程度因炎症程度等而异,可由原发病灶部位开始,随炎症扩散可蔓延至全腹。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时,患者突然出现上腹部刀割样剧痛,迅速波及全腹。
恶心、呕吐:早期是腹膜受到刺激引起的反射性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后期由于感染中毒等可出现频繁、剧烈的呕吐,呕吐物可呈黄绿色,甚至为棕褐色粪样物。
发热:病情较轻时体温可正常,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若患者抵抗力低下,体温可不升反降,提示病情严重。
感染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感染中毒表现,如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
2.体征
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是腹膜炎的标志性体征,称为腹膜刺激征。压痛以原发病灶处最明显,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受炎症刺激的表现,腹肌紧张程度因病因和患者全身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胃肠穿孔时腹肌紧张可呈“木板样”强直。
腹胀:随病情加重逐渐明显,腹胀是病情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有无腹部脏器疾病史、手术史等,近期有无腹部外伤等情况。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体征,明确有无腹膜刺激征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腹腔穿刺抽液检查可根据穿刺液的颜色、性质、涂片镜检及细菌培养等明确腹腔内感染的情况,如穿刺液为脓性则高度提示腹膜炎。
4.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多见于胃肠穿孔);B超、CT等检查有助于发现腹腔内的原发病灶,如脓肿、肿瘤等情况。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腹膜炎局限者,或作为手术前的准备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继续漏入腹腔;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给予营养支持等治疗。
2.手术治疗:适用于腹腔内原发病严重,如腹腔脏器穿孔破损、大量坏死组织存在、腹膜炎病因不明且无局限趋势者。手术的目的是清除病灶、彻底清洗腹腔、引流脓液等。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原发性腹膜炎相对多见,尤其是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等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儿童患腹膜炎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要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
2.老年人:老年人腹膜炎常因机体反应能力下降,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如腹痛、腹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但病情往往较重。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腹膜炎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
3.女性:女性生殖系统感染可引起原发性腹膜炎,如盆腔炎等蔓延至腹腔。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要注意生殖系统卫生,预防相关感染引发腹膜炎。
腹膜炎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严重疾病,不同人群有其各自的特点,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