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腹膜炎是什么病
继发性腹膜炎是临床上常见外科急腹症,由腹腔内原发病变致腹膜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因包括腹腔内器官穿孔、炎症扩散、腹部外伤等,病理生理有腹膜充血水肿、渗出脓液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及腹膜刺激征等,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后与诊治时机相关,可通过积极治原发疾病、注意腹部安全预防。
一、定义
继发性腹膜炎是指在腹腔内存在原发的病变基础上,发生的腹膜急性化脓性炎症。它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二、病因
1.腹腔内器官穿孔: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胃内容物流入腹腔;急性胆囊炎,胆囊壁坏死穿孔,胆汁流入腹腔等。这与患者既往的溃疡病史、胆囊疾病史等相关,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暴饮暴食、酗酒等可能增加溃疡穿孔风险。
2.腹腔内器官炎症扩散: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炎症蔓延至腹膜引发腹膜炎。既往有阑尾炎病史者复发时更易出现炎症扩散,胰腺炎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则炎症易波及腹膜。
3.腹部外伤:腹部受到刀刺伤、钝性撞击等外伤,导致肠道破裂、腹腔内脏器损伤等,从而引起继发性腹膜炎。外伤史是明确的诱因,不同年龄人群因生活方式不同外伤风险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意外磕碰等导致外伤。
三、病理生理
腹膜受到刺激后会出现充血、水肿,渗出大量浆液性液体,稀释腹腔内毒素。随着病情发展,渗出液中逐渐出现中性粒细胞、坏死组织、细菌和纤维蛋白,形成脓液。大量毒素吸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对炎症的反应和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脏器功能发育不完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一般为持续性剧痛,难以忍受,疼痛程度与腹膜炎的严重程度等有关。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时,患者突然出现上腹部刀割样剧痛。不同年龄患者表述腹痛的方式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恶心、呕吐:早期是腹膜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物可含有胆汁,甚至呈粪样。
发热:病情较轻时体温可正常或轻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体温逐渐升高。
2.体征
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是腹膜炎的典型体征,称为腹膜刺激征。但在小儿、老人或体弱者,腹膜刺激征可能不典型。小儿由于腹壁肌肉不发达等原因,腹肌紧张可能不明显;老人反应相对迟钝,体征可能不典型。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可能出现肠麻痹。
五、诊断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时),有助于诊断。但对于一些病情较重不能站立的患者可能受限。
B超检查:能发现腹腔内积液等情况,还可帮助寻找原发病灶,如胆囊炎时胆囊增大、胆汁浑浊等。
CT检查:对腹腔内复杂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显示腹腔内器官的病变情况及渗出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感染存在。但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白细胞变化可能不典型,儿童免疫系统反应可能使白细胞升高不明显,老人可能因机体反应差白细胞升高不显著。
腹腔穿刺:抽出脓性液体可明确诊断,通过穿刺液的涂片、培养等还可帮助明确病原菌,指导治疗。
六、治疗
1.非手术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可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减轻腹膜刺激。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根据患者的失水程度、电解质情况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2.手术治疗
处理原发病:如穿孔修补、阑尾切除、脓肿引流等。手术方式根据原发病的不同而选择,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需要综合评估。例如儿童手术需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七、预后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若延误诊治,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等预后相对更需密切关注,儿童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要注意术后并发症;老人各脏器功能减退,恢复相对缓慢且并发症风险高。
八、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对于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者,规范治疗,定期复查;有胆囊疾病者,根据病情及时处理。
2.注意腹部安全:避免腹部外伤,尤其是儿童要加强看护;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避免暴饮暴食、酗酒等,减少胃肠道疾病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