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形成血栓致脑组织缺血坏死的脑血管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与基础疾病、不良生活方式相关;脑梗死涵盖范围更广,发病机制除血管自身病变致堵塞外还有栓子脱落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两者临床表现有差异,影像学检查可助诊断,治疗原则不同,特殊人群需综合考量制定诊疗方案
一、定义方面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等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进而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乃至完全闭塞,引起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及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者发生脑血栓风险相对较高。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多种类型。其涵盖范围更广,发病原因除了像脑血栓形成这种由血管自身病变导致血管堵塞外,还可能因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比如心源性栓子脱落等情况也可导致脑梗死发生,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老年人居多,同样受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二、发病机制方面
脑血栓:主要是因为脑血管自身的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内膜不光滑、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成分逐渐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内膜处,形成血栓,从而逐步阻塞血管。例如,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脑血栓形成风险。
脑梗死:除了脑血栓形成这种血管自身病变导致的情况外,还存在其他发病机制。像脑栓塞是由于栓子进入脑动脉,堵塞血管,比如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到脑部,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死;另外,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也可能导致脑梗死发生,比如严重低血压时,脑灌注不足,也可能引起局部脑组织梗死。
三、临床表现方面
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起病相对较缓慢,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无力、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具体症状取决于血栓堵塞的血管部位及范围。若堵塞大脑中动脉主干,可能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较严重症状,有基础疾病且病情逐渐进展出现上述相关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时需考虑脑血栓可能。
脑梗死:不同类型脑梗死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如果是脑栓塞,起病往往更急骤,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部分患者发病前可能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相关表现,随后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也可能发生,具体表现因梗死部位和范围而异。
四、影像学检查方面
脑血栓:头部CT检查在发病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脑梗死灶显示更早、更敏感,发病后即可发现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梗死部位、范围等情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评估病情。
脑梗死:同样可通过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CT检查有助于早期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脑梗死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影;MRI对于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更高,尤其是在早期梗死灶的显示上,能更清晰地呈现病灶情况,不同类型脑梗死在影像学上有其相应特征表现,可辅助医生进行准确诊断。
五、治疗方面
脑血栓: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防止血栓进展及减少梗死范围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比如在符合溶栓指征时可考虑溶栓治疗等,但有严格的时间窗等要求。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等。
脑梗死: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和发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是脑栓塞,除了针对脑梗死本身的治疗外,还需要处理原发病,如治疗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总体治疗也是以恢复脑血流、保护脑组织等为主要目标,同样要重视基础疾病控制等。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衰退,发生脑血栓或脑梗死时病情变化可能更快更严重,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治疗过程中需更谨慎评估各种治疗措施的风险和收益;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无论是脑血栓还是脑梗死,都要注意血糖的控制,因为高血糖不利于病情恢复,可能加重脑损伤等;对于妊娠期女性发生脑梗死等情况,治疗上要权衡胎儿和孕妇的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等,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