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脂肪肝是指肝脏内脂肪沉积处于中等水平的病理状态,可通过影像学结合脂肪含量评估或病理组织学判定,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规律运动易致其,代谢相关的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人群易患且中年人群易受影响、部分女性特殊生理阶段可能增加风险,可通过定期体检早期发现,不及时干预会进展为更严重肝病,需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增加有氧运动并管理基础疾病。
一、定义及判定标准
中度脂肪肝是指肝脏内脂肪沉积程度处于中等水平的肝脏病理状态。临床上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结合脂肪含量评估来判定,一般当肝脏脂肪含量占肝湿重的10%~25%时,可定义为中度脂肪肝;从病理组织学角度,肝细胞内脂肪沉积比例达33%~66%时属于中度脂肪肝,此时腹部超声检查可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等特征。
二、相关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高糖饮食,如过多摄入油炸食品、甜食等,以及缺乏规律运动,会增加脂肪在肝脏堆积的风险,尤其常见于久坐、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群。
代谢相关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人群易患中度脂肪肝,例如肥胖者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过多脂肪易沉积于肝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也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肝脏脂肪堆积。不同年龄阶段中,中年人群因代谢功能相对趋于稳定但生活方式易出现问题,更易受影响;性别方面,虽无绝对性别差异,但部分女性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代谢状态改变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三、早期识别与干预意义
通过定期健康体检中的腹部超声等检查可早期发现中度脂肪肝。若不及时干预,中度脂肪肝可能进展为重度脂肪肝、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等更严重肝病。因此,早期识别至关重要,需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优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增加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快走、慢跑等,以促进脂肪代谢,改善肝脏脂肪沉积状况,尤其对于肥胖、代谢性疾病患者需密切关注并积极管理相关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