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超六月引发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致病原为嗜肝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母婴、血液、性传播,轻症可无明显症状仅体检发现异常,重症有乏力等症状且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等,病理机制是病毒引发免疫反应致肝细胞炎症坏死进而纤维化等,新生儿期感染慢性化概率高,儿童次之一,成人低,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病情,孕妇需母婴阻断,免疫低下者易加重需加强监测。
一、定义
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超过6个月所引发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乙肝病毒会在体内长期存在,不断对肝细胞造成损伤,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二、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病原体:致病原是乙型肝炎病毒,该病毒具有嗜肝性,主要侵袭肝脏细胞。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新生儿期感染乙肝病毒后约90%会发展为慢性感染。
血液传播:如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使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等。
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三、临床表现与病情轻重差异
轻症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通过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或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重症表现:病情较重时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肝区不适等症状,长期不愈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
四、病理机制与风险后果
病理机制: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出现炎症坏死,长期炎症刺激可引起肝纤维化,进而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年龄因素影响
新生儿期感染乙肝病毒:约90%会慢性化;
儿童期感染乙肝病毒:约25%会慢性化;
成人期感染乙肝病毒:慢性化概率低于5%。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酒、熬夜、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肝脏负担,促使慢性乙肝病情进展。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需进行母婴阻断预防,如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更易出现病情加重,需加强病情监测,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