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无过量饮酒时肝细胞内脂肪过度蓄积与变性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关联胰岛素抵抗等机制,危险因素有生活方式(如肥胖等)、代谢相关疾病(如2型糖尿病等)及特定人群(中老年、女性),诊断靠实验室(肝功能等)和影像学(腹部B超等)检查,治疗非药物为主包括饮食调整(均衡饮食等)和运动锻炼(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儿童需专业减重等,妊娠期需监测并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要考虑身体耐受性调整生活方式。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无过量饮酒史情况下,肝细胞内脂肪过度蓄积与脂肪变性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发病关联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等机制,胰岛素抵抗使肝脏对脂肪酸摄取增多、合成增加而氧化减少,进而引发脂肪沉积。
二、危险因素
1.生活方式方面:肥胖(尤其中心性肥胖)、久坐少动生活方式,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等,可促使肝脏脂肪堆积;2.代谢相关疾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通过影响代谢途径助力肝脏脂肪堆积;3.人群特征:中老年人群及女性相对更易患病,可能与激素水平及代谢特点相关。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涵盖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可能升高)、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常异常)、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用于评估肝脏功能与代谢状态;2.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为常用筛查手段,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等;CT可见肝脏密度降低;MRI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测定可精准评估肝脂肪变程度。
四、治疗(非药物为主)
1.饮食调整:遵循均衡饮食原则,减少精制糖、饱和脂肪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鱼类、豆类)摄入,控制每日总热量以达减重目标;2.运动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结合抗阻训练,促进脂肪消耗,改善胰岛素抵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需关注肥胖问题,应在专业指导下科学减重,避免过度节食影响生长发育,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鼓励增加户外活动;2.妊娠期非酒精性脂肪肝:需密切监测孕妇肝功能、血糖、血压及胎儿状况,治疗优先非药物干预,谨慎用药以防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3.老年患者:因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需考虑身体耐受性,运动选温和方式,饮食调整兼顾营养需求与疾病控制,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