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无过量饮酒史且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贮积和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涵盖相关病理类型,全球发病率呈上升态势我国成人患病率较高与代谢性疾病关联紧密,发病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遗传易感性、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脂质代谢紊乱等,临床表现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非特异性表现,不同人群有相应影响如肥胖人群需重体重管理、代谢性疾病患者要综合管基础病、儿童需关注肥胖并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早期干预。
一、定义与范畴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无过量饮酒史,肝细胞内脂肪过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涵盖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等病理类型。
二、流行病学特点
1.全球发病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态势,与现代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
2.我国发病情况:我国成人中患病率较高,且与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关联紧密,这些代谢性疾病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三、发病机制
1.胰岛素抵抗:是重要发病环节,胰岛素抵抗导致机体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障碍,进而影响脂质代谢,促使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
2.遗传易感性:个体基因差异会影响肝脏对脂肪代谢等相关过程的调控,使得部分人群更易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
3.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机体氧化应激状态下,过多的氧自由基损伤肝细胞,同时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症损伤,推动疾病从单纯性脂肪肝向NASH等进展。
4.脂质代谢紊乱:包括脂肪酸摄取、合成、转运及氧化等环节出现异常,导致肝细胞内脂质堆积。
四、临床表现与危害
1.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右上腹不适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NASH可能逐步发展,若未得到有效控制,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2.不同人群影响
肥胖人群:肥胖是重要危险因素,需重视体重管理,通过合理饮食(如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等非药物干预来降低患病风险。
代谢性疾病患者: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需综合管理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高脂血症患者需调节血脂,以控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发展。
儿童群体:需关注儿童肥胖问题,儿童期肥胖可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风险,应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早期发现儿童体重异常等情况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