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无过量饮酒史以肝细胞脂肪过度贮积和变性为特征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发病机制核心为胰岛素抵抗致肝脏脂肪堆积且遗传参与,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或有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进展可现黄疸等严重可致并发症,诊断靠影像学、血清学检查及肝活检,危险因素有生活方式因素和代谢性疾病,治疗与预防包含非药物干预减重、饮食调整、运动锻炼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定义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通常每日饮酒量男性<25g、女性<15g),以肝细胞脂肪过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发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一种病理表现形式。
二、发病机制
胰岛素抵抗是核心环节,机体胰岛素作用受损时,肝脏脂肪酸合成增加、转运障碍,同时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及分泌减少,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遗传因素也参与其中,某些基因多态性会增加个体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易感性。
三、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乏力、右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病情进展至脂肪性肝炎时,可能有黄疸、肝大等表现;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出现腹水、门脉高压等相应并发症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超声是常用筛查手段,可见肝实质回声增强等表现;CT表现为肝脏密度降低,MRI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测量可准确评估肝脏脂肪含量。
2.血清学检查:常见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等也可能异常。
3.肝活检:为诊断金标准,可明确肝脏脂肪变程度、有无炎症及纤维化,但属于有创检查,临床多根据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五、危险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久坐少动、高脂高糖饮食等是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增高。
2.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疾病可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起关键作用。
六、治疗与预防
1.非药物干预
减重:肥胖患者需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轻体重,体重减轻5%~10%可显著改善肝脂肪变,其中核心是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
饮食调整:采用低热量、低脂肪、高膳食纤维饮食,限制精制糖、饱和脂肪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食物摄入。
运动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结合适量抗阻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避免过度肥胖,关注饮食结构,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减少sedentarytime(久坐时间),预防儿童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
孕妇:孕期需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避免因孕期代谢变化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产后需关注代谢恢复情况。
合并基础疾病者:合并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在医生指导下稳定血糖、血脂水平,减少对肝脏的进一步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