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症状因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不同而异,包括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泻与便秘、腹部肿块)、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消瘦乏力)及其他表现(如肠梗阻、结核中毒表现等),临床诊断需结合多方面,有相关症状及接触或既往结核病史者应警惕。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因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或钝痛,有时在进餐时诱发,与回盲部病变引起的肠管痉挛有关。进餐后加重,排便后可缓解。若为增生型肠结核,腹痛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或隐痛;而溃疡型肠结核疼痛较为明显,可伴有肠鸣音亢进。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需家长密切观察。老年患者可能因感觉迟钝,腹痛表现不典型。
2.腹泻与便秘:溃疡型肠结核常有腹泻,大便呈糊样或水样,一般无脓血,每日数次至十余次。这是因为溃疡型肠结核病变肠段的炎症和溃疡使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加快。而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这是由于病变部位大量增生的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使肠腔狭窄,肠管蠕动减弱所致。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增加肠结核发病风险,进而影响腹泻与便秘的表现。
3.腹部肿块:主要见于增生型肠结核,常位于右下腹,质地中等,伴有轻度或中度压痛。肿块是由于肠壁增厚、周围组织粘连或干酪样坏死物质积聚形成。对于女性患者,需注意与妇科疾病相鉴别;老年患者触摸肿块时要轻柔,避免造成肠道损伤。
二、全身症状
1.发热:多数患者有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之间,部分患者可出现弛张热或稽留热。发热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儿童患者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发热可能持续时间较长或体温波动不规律。
2.盗汗:患者在夜间或睡醒时出现汗液分泌增多,这也是结核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之一。对于盗汗明显的患者,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物,防止着凉。
3.消瘦、乏力: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机体消耗增加,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身体消瘦、全身乏力等表现。长期消瘦、乏力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机体抵抗力,需要加强营养支持。
三、其他表现
1.肠梗阻:多见于增生型肠结核,是由于肠管狭窄、肠壁增厚及周围组织粘连等引起。表现为腹痛加重、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儿童发生肠梗阻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及时就医;老年患者肠梗阻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处理相对复杂。
2.结核中毒表现:长期患病的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表现,儿童患者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肠结核患者的症状具有多样性,在临床诊断时需结合患者的病史、影像学检查(如X线钡剂造影、CT等)、结核菌素试验等综合判断。如果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尤其是有结核病接触史或既往有结核病史的人群,应高度警惕肠结核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