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肝细胞脂肪过度蓄积和变性为特征且与饮酒无关,由胰岛素抵抗、遗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引发,病理表现有单纯性脂肪肝等,发病机制含胰岛素抵抗主导、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危险因素包括代谢相关、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期和有症状期,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肝活检,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各有注意事项需关注。
一、定义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肪过度蓄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发生与过量饮酒无关,主要由胰岛素抵抗、遗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病理表现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进展至肝硬化、肝细胞癌的相关病变。
二、发病机制
1.胰岛素抵抗主导: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致使肝脏葡萄糖生成增加、脂肪酸合成亢进,同时脂蛋白合成及分泌受阻,进而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堆积。
2.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肝细胞内脂肪蓄积可引发氧化应激,促使炎症因子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进一步加重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反应,推动单纯性脂肪肝向NASH进展。
三、危险因素
1.代谢相关因素: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因素通过胰岛素抵抗等机制参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
2.生活方式因素: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高热量高脂饮食可增加脂肪合成与蓄积风险;长期过量摄入果糖等单糖也与脂肪肝发生相关。
3.遗传易感性:部分人群存在基因多态性,使个体对脂肪肝的易感性增高,如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等的变异可能影响发病。
四、临床表现
1.无症状期: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通过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或影像学改变。
2.有症状期: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右上腹隐痛或胀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病情进展至NASH或肝硬化时,可能出现黄疸、腹水、门脉高压等严重表现。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是常用初筛手段,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等;CT或MRI可更精准评估肝脏脂肪变程度及有无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可定量检测肝脏脂肪含量。
2.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功能指标可能轻度升高,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常异常,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如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可辅助评估。
3.肝活检:是诊断NASH及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多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选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及青少年:肥胖是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诱因,需关注身高体重指数(BMI)监测,通过合理饮食(控制高热量、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有氧运动(如每日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来控制体重,避免过早出现代谢相关并发症。
2.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高血糖可加重胰岛素抵抗,进一步促进脂肪肝进展,应遵循糖尿病饮食及降糖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肝功能与肝脏影像学变化。
3.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在评估脂肪肝时需综合考量药物相互作用及整体健康状况,以非药物干预为主,优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代谢指标,必要时谨慎评估药物对肝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