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与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心脏结构异常、年龄增长、基础心脏疾病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心悸、气短等,严重时影响心脏泵血功能,长期房颤会增加中风风险、影响心脏功能致心衰,不同人群房颤表现及危害有差异,孕妇合并房颤处理复杂,儿童房颤多由特殊病因引起需关注心脏情况。
房颤的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导致心肌细胞之间的电传导异常。另外,一些心脏结构的异常,像心房扩大等情况,也容易引发房颤。从流行病学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相对更易患房颤;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发生房颤的风险也会增加;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长期大量饮酒、过度肥胖等,也可能是房颤的诱发因素。
房颤的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有些患者可能还会感觉到胸口有沉闷感或者心跳紊乱。在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房颤的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无症状的房颤,而年轻患者如果发生房颤,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房颤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比如本身有冠心病的患者发生房颤后,心肌缺血的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房颤的危害
长期的房颤会增加中风的风险,因为心房颤动时心房内血流淤滞,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就会导致脑栓塞,也就是中风。同时,房颤还会影响心脏功能,逐渐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心衰的表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对于不同性别来说,房颤带来的健康风险总体相似,但在特殊人群中,比如孕妇合并房颤时,处理起来会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母婴的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儿童患者,如果出现房颤,往往是由一些先天性心脏疾病等特殊病因引起,需要特别关注其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