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全面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及通过影像学等明确肿瘤情况并评估转移等,优化年龄大或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全身状态,手术依据肿瘤部位等设计微创切口按原则切除病变组织,考虑区域淋巴结转移可能用微创方式评估处理,术后密切观察伤口并保持清洁,儿童用轻柔方式、老年加强监测,定期复查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等依患者差异调整复查频率与监测重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需全面收集病史,包括口腔病变的发生发展情况、全身健康状况等,进行详细体格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等)明确肿瘤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评估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对于年龄较大或合并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患者,需优化全身状态以提高手术耐受性。
二、手术操作过程
1.切口设计:依据肿瘤所在口腔部位、大小等因素设计微创切口,遵循肿瘤外科原则,确保切除范围距肿瘤边缘1cm-2cm,以最大程度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且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2.病变组织切除:采用微创技术操作,精细分离周围组织,利用微创器械逐步分离并完整切除口腔内的恶性黑色素瘤病变组织,操作中严格避免挤压肿瘤,防止肿瘤细胞播散转移。
3.淋巴结处理:若考虑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可能,可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等微创方式评估淋巴结状态,若证实有转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微创淋巴结处理方式,如前哨淋巴结清扫等,但需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创伤。
三、术后注意事项
1.伤口护理:术后密切观察口腔伤口愈合情况,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温和的口腔清洁液漱口,减少细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儿童患者,需采用更轻柔的口腔护理方式,避免刺激伤口影响愈合;老年患者则需加强对伤口周围皮肤及黏膜的监测,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康复监测:定期进行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监测肿瘤有无复发或转移,同时检测肿瘤标志物等指标。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等差异调整复查频率及监测重点,如儿童患者需关注生长发育及术后口腔功能恢复情况,老年患者需注重全身状态的维持与肿瘤复发的早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