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成因包括年龄增长致发生率升高、基础心血管疾病影响、不良生活方式诱发及内分泌疾病干扰,临床表现有典型的心悸气短乏力等及严重的头晕黑矇晕厥、血栓栓塞等并发症,诊断主要靠心电图检查,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管理复杂、女性围绝经期受激素影响、基础病史人群需综合考虑基础病情况。
一、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心房原本规则有序的电活动发生紊乱,代之以快速且无序的颤动波,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
二、成因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这与心脏结构和功能随年龄发生的生理性改变有关。
2.基础心血管疾病: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发生房颤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些疾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电生理功能。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过度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诱发房颤,酒精可能直接影响心肌电活动,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并干扰代谢,从而增加房颤发生几率。
4.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可影响心脏的节律和功能,易并发房颤。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患者常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不适就医时被发现。
2.严重表现: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长期房颤还可能因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导致血液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引发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增加脑卒中风险,同时长期房颤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功能逐渐下降。
四、诊断方式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发作时心电图可清晰显示心房颤动的典型波型;对于间歇性发作的房颤,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能记录较长时间的心电活动,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特殊人群特点
1.老年人群:老年房颤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加强监测,且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管理相对复杂。
2.女性人群:围绝经期女性受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房颤发生率可能有一定波动,需关注其生理阶段对房颤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3.基础病史人群:已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发生房颤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病情况,房颤的存在可能进一步加重基础病病情,监测和处理需更具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