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分不同类型,有对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危害,不同人群房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包括老年人、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人群等方面需综合考虑与调整。
房颤的发生机制
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导致心房扩大、心肌受损)、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加,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长期大量饮酒等。其电生理机制主要涉及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导致折返环的形成等复杂电活动紊乱情况。
房颤的分类
按持续时间分类:
阵发性房颤: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
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需要药物或电复律等干预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
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转复后很快复发的房颤。
按发作特点分类:还有孤立性房颤等情况,多见于无心脏结构异常的中青年人群。
房颤的危害
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房颤时心房不能有效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可能导致脑栓塞(引起脑卒中,出现偏瘫、言语障碍等)、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同时,长期的房颤还会影响心室的舒张和充盈,导致心输出量减少,长期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出现活动后气短、乏力、水肿等表现。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
不同人群房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房颤发生率较高,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房颤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药物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
女性: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房颤的发生可能与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在诊断和治疗房颤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比如某些药物对女性生殖系统等方面的影响需谨慎评估。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这类人群需要戒酒,同时在治疗房颤过程中,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如适量运动、合理饮食等)对于控制房颤病情也非常重要。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房颤患者,在治疗时要兼顾冠心病的治疗;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房颤患者,需要积极治疗甲亢来控制房颤相关症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