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颤是心房发生快速无序电活动致收缩功能丧失、心室率不规则的心律失常,病因包括基础疾病(高血压控制不佳、冠心病心肌缺血损伤、心衰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心肌病心肌病变等易引发)及生活方式(年龄增长、长期酗酒吸烟等干扰电生理易致发),症状有心悸、气短、乏力、严重时头晕黑矇等,分类有初发、阵发性、长期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诊断靠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危害是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加重心力衰竭,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发病率高,女性围绝经期发病受激素影响,基础疾病患者需控病情防房颤。
一、定义
心脏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为心房发生快速且无序的电活动,导致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室率呈现不规则状态。
二、病因
1.基础疾病因素:高血压患者若长期血压控制不佳,易增加房颤发生风险;冠心病患者因心肌缺血损伤,可能引发房颤;心力衰竭时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变,易促使房颤形成;心肌病患者心肌病变也与房颤的发生相关。
2.生活方式因素:年龄增长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上升;长期酗酒、大量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干扰心脏电生理活动,进而增加房颤发生几率。
三、症状
患者常出现心悸,自觉心跳不规则、心慌;还可能有气短表现,活动后更为明显;部分患者伴有乏力感;严重时可出现头晕、黑矇,若合并卒中风险增高则可能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四、分类
1.初发房颤:指首次发作的房颤,可自行终止。
2.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一般≤7天,多可自行终止。
3.长期持续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7天,需药物或电复律等干预才能终止。
4.永久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长,已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或恢复后很快复发。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可捕捉到房颤的特征性表现;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能长时间记录心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偶发的房颤发作情况。
六、危害
房颤会使脑卒中风险显著增加,是无房颤人群的5倍左右;还可导致心力衰竭加重,影响心脏功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七、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随年龄增长房颤发病率升高,需密切关注心脏节律变化;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阶段房颤发病可能受激素变化影响;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以降低房颤发生及相关并发症风险,有冠心病病史者要积极治疗冠心病来预防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