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本质是心房快速不规则电活动致失去正常协调收缩功能影响泵血,发病机制是心房有多个异位起搏点致电传导紊乱使心跳无规律,症状部分无明显症状或有心悸气短乏力等,严重可引发心衰、脑卒中,分类有阵发性、长期持续性、永久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诊断主要靠心电图检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关注心率、女性特殊阶段留意风险、有基础病者要控基础病、儿童少见有先心病需监测。
一、定义
心脏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本质是心房部位发生快速且不规则的电活动,导致心房失去正常的协调收缩功能,进而影响心脏的泵血效率。
二、发病机制
正常心脏电活动由窦房结有序发起并传导,而房颤时心房内存在多个异位起搏点,频繁发放快速冲动,使心房肌出现紊乱颤动,打乱正常电传导顺序,造成心跳节律无规律。
三、症状表现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心悸(自觉心跳不规则、心慌)、气短(活动后更明显)、乏力等;严重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等表现,还可能因心房内血栓脱落导致脑卒中等并发症,出现头晕、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
四、分类
1.阵发性房颤:发作呈阵发性,持续时间≤7天,多可自行终止;2.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需借助药物或电击等干预手段才能终止;3.永久性房颤:难以终止或终止后易复发的房颤。
五、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病率升高,老年人群为高发群体;
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因血压长期升高损伤心房结构与功能,易引发房颤;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等病理改变可诱发房颤;心力衰竭患者心房扩大等病理变化也易导致房颤,此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也与房颤发生相关;
六、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图可初步发现房颤波型,动态心电图(Holter)能长时间监测心律变化,通过心电图明确心房颤动的特征性波型及心律情况以确诊。
七、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心率变化,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
女性:围绝经期等特殊阶段需留意房颤风险变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有基础疾病者: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积极控制基础病,规律服药,定期复诊,以降低房颤发生风险;儿童房颤相对少见,若有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房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