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常见原因有心源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梗死及恶性心律失常、非心源性的气道异物梗阻、严重电解质紊乱、严重创伤,整改措施为针对基础病健康饮食运动等管理、普及心电图筛查及配置AED培训、防范儿童老人气道异物梗阻、慢性肾病等定期检测调整电解质、加强创伤急救培训完善绿色通道。
一、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
(一)心源性原因
1.冠心病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肌梗死,进而诱发心脏骤停,多见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男性相对女性风险可能稍高,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
2.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性心动过速等,多由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高钾)、遗传因素等引发,有心肌病病史者更易出现。
(二)非心源性原因
1.窒息:多见于气道异物梗阻,常见于儿童进食呛咳、老年人吞咽功能减退等情况,生活中进食过快、意识不清者呕吐物误吸等是诱因。
2.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可影响心肌电活动,慢性肾病患者、长期应用利尿剂者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风险。
3.严重创伤:重度颅脑损伤、大量失血等可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引发心脏骤停,创伤后急救不及时是重要因素。
二、整改措施
(一)心源性原因的整改
1.疾病预防与管理: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需定期监测指标,通过健康饮食(低盐、低脂、低糖)、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控制病情,吸烟者应戒烟,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2.心律失常预警与干预:普及心电图筛查,有心肌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加强公共场所AED的配备与培训,确保发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时能及时进行电除颤,提高复苏成功率,尤其在社区、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场所应广泛配置AED并开展公众CPR+AED培训。
(二)非心源性原因的整改
1.气道异物梗阻防范:对儿童应避免喂食花生、坚果等易呛咳食物,教育公众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对老年人加强照护,进食时保持坐姿,防止呕吐物误吸。
2.电解质紊乱监测:慢性肾病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者需定期检测血钾、血钠等电解质,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维持电解质平衡。
3.创伤急救体系完善:加强创伤急救培训,提高现场急救人员的急救技能,完善急救绿色通道,确保严重创伤患者能快速得到有效救治,减少因救治不及时导致的心脏骤停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