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密切相关,生活方式中吸烟致血管收缩等加重心脏供血问题、酗酒引发心律失常等、缺乏运动致代谢异常增加风险,老年人因心血管衰退等发生率高,女性绝经前因雌激素保护发生率低于男性绝经后接近且特殊生理阶段影响,电解质紊乱及严重创伤、应激状态可干扰心肌电活动或致心肌损伤等诱发心脏骤停。
一、基础疾病因素
心脏骤停常与基础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例如冠心病患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易引发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增加心脏骤停风险。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概率显著高于无冠心病人群;此外,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因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成为心脏骤停的潜在诱因。
二、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脏血液供应,长期吸烟人群心脏骤停风险较非吸烟者明显升高。
2.酗酒:过量饮酒可导致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还会损害心肌功能,增加心脏骤停发生几率。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长期大量饮酒者心脏骤停发生率显著高于适量饮酒或不饮酒人群。
3.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使机体代谢异常,引发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这些因素均与心脏骤停风险增加相关,有研究指出规律运动可降低心脏骤停发生风险。
三、年龄与性别因素
1.年龄:老年人心脏骤停发生率高于年轻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系统逐渐衰退,心肌弹性降低、传导系统功能减退,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一步增加心脏骤停风险。
2.性别:女性在绝经前因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脏骤停发生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其心脏骤停风险逐渐接近男性。此外,女性在妊娠、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心脏负担加重,也可能影响心脏骤停发生概率。
四、其他相关因素
1.电解质紊乱:严重的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等电解质失衡可干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进而引发心脏骤停。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易出现钾代谢紊乱,增加心脏骤停风险。
2.严重创伤与应激状态:大面积创伤、重度烧伤等导致的机体应激反应,可引起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造成心肌损伤及心律失常,从而诱发心脏骤停;此外,重大手术、严重感染等强烈应激情况也可能成为心脏骤停的触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