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发。生理性因素包括长期精神紧张等精神因素、过量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及体位变化;病理性因素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还有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感染等,这些因素分别通过不同机制导致早搏发生。
一、生理性因素
1.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过度劳累等可引起早搏。例如,长时间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由于精神持续处于紧绷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引发早搏。这种情况在年轻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那些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的职场人士。
2.生活方式因素:过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烟草中的尼古丁、酒精、浓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具有兴奋作用,会刺激心脏,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从而诱发早搏。比如,每天大量饮酒的人,酒精对心肌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容易出现早搏现象;经常大量饮用浓茶的人群,也可能因其中的咖啡因刺激而引发早搏。
3.体位变化:突然改变体位时,可能会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神经调节,从而诱发早搏。例如,从卧位突然变为立位时,部分人可能会出现早搏,但一般这种情况较为短暂,去除诱因后可自行缓解。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引发早搏。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发生早搏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例如,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早搏情况,且病情越严重,早搏发生的频率可能越高。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病会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从而引发早搏。以扩张型心肌病为例,心肌的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使得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早搏。
瓣膜性心脏病:二尖瓣、主动脉瓣等瓣膜病变,会改变心脏内的血流动力学,进而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导致早搏发生。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压力升高,左心房扩大,容易出现早搏。
2.其他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引起早搏。临床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早搏的发生率较高,通过控制甲状腺功能,早搏情况可得到一定改善。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钾离子对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引发早搏;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包括早搏。例如,严重腹泻、呕吐的患者容易出现低钾血症,进而引发早搏。
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感染心肌后,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炎症反应,导致心肌电活动异常,出现早搏。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病毒性心肌炎较为常见,且容易引发早搏等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