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是因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引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有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包填塞等,病理生理是心脏泵血障碍致体循环低血压并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仍难改善组织灌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有低血压及皮肤苍白湿冷、尿量减少、精神状态改变等组织灌注不足表现,诊断靠有基础疾病或相关发作史、低血压及组织灌注不足体征及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监测等辅助检查,治疗包括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纠正病因、器官功能支持,老年人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注意药物对心肾功能影响,儿童多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需优先非药物干预及尽早评估手术时机。
一、定义
心源性休克是因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致使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进而引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病因,大面积心肌坏死导致心脏收缩功能显著下降,心输出量锐减。2.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快速或过缓的心律失常可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3.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引发心源性休克。4.心脏瓣膜病:严重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等,阻碍心脏正常射血。5.心包填塞:心包腔内大量积液迅速积聚,限制心脏舒张,导致心输出量降低。
三、病理生理机制
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骤降,引发体循环低血压,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如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进一步加重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但仍无法有效改善组织灌注,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四、临床表现
1.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且持续一定时间。2.组织灌注不足表现:皮肤苍白、湿冷(因外周血管收缩);尿量减少(肾灌注不足);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意识模糊等,脑灌注不足所致)。
五、诊断要点
1.病史: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或相关心律失常发作史。2.体征:低血压及组织灌注不足体征。3.辅助检查:心电图可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特征性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坏死;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射血功能;血流动力学监测显示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等。
六、治疗原则
1.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通过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2.纠正病因:针对急性心肌梗死行再灌注治疗(如溶栓或介入治疗);对心律失常进行电复律或药物转复等。3.器官功能支持:监测并维护呼吸、肾等重要器官功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心功能储备差,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治疗中注意药物对心肾功能的影响,避免过度补液加重心脏负担。
儿童: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处理时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改善循环,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心功能的药物,及时评估病因并针对性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需尽早评估手术时机。